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蕴含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核心内涵。在国际国内发展格局深刻变革背景下,多元化思潮的涌入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形成多维冲击。辅导员作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其政治素养直接影响青年学生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全党、激励人民”的实践要求,《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坚定政治方向”列为首要准则。在此背景下,探索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辅导员理想信念教育融合路径,强化辅导员情感认同与实践能力,使其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进而引领青年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构建“三维立体”理论铸魂武装体系
高校可以开设“伟大建党精神”专题研修班,以时间为轴梳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传承脉络,阐释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内涵的延续与发展。定期开展“精神谱系”读书会,精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文献,通过“原文诵读+案例解析+心得分享”模式,强化辅导员对建党精神历史厚重感的理解。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理论导师结对计划,每位辅导员配备党史专家作为理论导师,结合育人实践中的意识形态案例定期开展“精神谱系+育人实践”专题研讨。举办“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育人使命”论坛,邀请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者、脱贫攻坚干部等典型人物分享“践行初心”的实践故事,促进精神力量现实转化。
创设“沉浸式+行动化”实践赋能机制
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等历史地标开展重走建党之路实践活动,通过文物参观、誓词重温与情景演绎,让辅导员沉浸式感受建党历史语境。通过构建VR虚拟教学场景,开发“伟大建党精神虚拟展馆”,设置“真理探索”“使命担当”等互动模块,以数字化技术实现辅导员线上沉浸式学习体验。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一线设置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岗位,辅导员以实践导师身份带队,在社区志愿服务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践行“担当使命”精神内涵。针对网络舆情应对、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等场景组织模拟演练,开展“斗争精神”专题训练,强化辅导员在复杂环境中“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实践能力。评选“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先锋”,表彰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通过事迹宣讲会、短视频展播等形式强化示范效应。完善“老带新”传承机制,邀请退休辅导员骨干分享“扎根学生工作三十年”的经历,以职业传承形式传递“对党忠诚”的职业精神。
打造“全域渗透”文化浸润生态
通过红色戏剧展演、主题艺术创作等形式,打造“精神谱系”主题文化节,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积极构建沉浸式校园文化场域,在校园景观中嵌入“建党精神名言石”“精神谱系长廊”等实体标识,结合电子屏滚动展播微故事,营造立体化精神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书写红色家书传递学习感悟,激活“精神传承家书”互动机制,联动家长分享家族奋斗史,形成家校双向精神传承链条。与地方党史场馆共建实践平台,拓展校外协同育人基地,组织师生参与志愿讲解、史料整理,延伸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教育辐射面。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高校辅导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根基,通过理论铸魂、实践强基、文化浸润的三维路径,可构建“知、信、行”合一的教育体系,使辅导员在深刻理解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将价值认同内化为育人实践自觉。面向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赋能、强化校地协同机制,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落地生根,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思想引领与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