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历史与生态资源,如传统工艺、壁画艺术、民俗符号等,为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库。文章以STEAM教育理念构建了以黄河文化为载体的高中美术课程实施框架,提出跨学科融合、时代导向、情境真实、素养贯通四大原则,论证黄河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多维价值。基于本土文化资源下提出情境创设、知识融合、生活联结、项目驱动四大具体的实施策略。
STEAM 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开发的原则
跨学科融合性原则
STEAM教育的核心在于突破学科壁垒,促使知识之间的整合。高中美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上,需以美术学科为基点,主动联结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促进多维度知识应用。融合教学下,需遵循“以美为核、多元共生”,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倡导的“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基础上,以课程设计构建知识联结—思维转化—创意产出的完整链条,如利用动画技术表现古诗意境,美术与文学、信息技术之间进行跨学科整合。
时代热点导向性原则
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应紧扣社会发展的趋势,围绕“科技变革”“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时代命题设计课程主题。导向性原则下,教师需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在《课程标准》“联系生活情境”的要求下,将“未来城市”“人工智能艺术”等前沿领域转化为课程内容,如利用AI绘画工具探讨“未来城市”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用艺术视角参与社会议题解决的能力。
生活情境真实性原则
高中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应建立与日常生活的强关联,以真实任务驱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义感。美术学习中,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参与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开发“社区景观改造”课程,整合测量(数学)、材料力学(物理)、美学设计(美术)等知识。真实情境的构建中,沿着“观察—发现—重构”路径展开,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如校园设施不合理处),继而融入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最终以艺术化方案实现改进。
核心素养贯通性原则
课程开发需系统对接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教师需在鉴赏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实施STEAM课程下,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素养内涵。如开“非遗数字化”项目,学生运用摄影(图像识读)、三维扫描(技术应用)、纹样创新(创意实践)等手段,在保护传统工艺(文化理解)的同时一同探索非遗的现代转化。
黄河文化作为STEAM 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文化资源丰富性为课程开发提供坚实素材基础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为STEAM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开发提供得天独厚的素材宝库。从古老的彩陶艺术到精美的青铜器纹饰,从气势恢宏的秦汉雕塑到飘逸灵动的唐宋书画,黄河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璀璨的艺术瑰宝。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涵盖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多个领域,为美术课程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STEAM理念下,将黄河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中,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大有益处。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多元的文化特征。学生在学习黄河文化相关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创作手法等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尝试借鉴黄河文化中的元素和灵感,结合现代艺术理念和技术手段,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助力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感培养
美术作为一种直观、生动的艺术形式,能跨越时空的界限,将黄河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下一代。基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下,协助学生一探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独特价值,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会将自己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融入作品中,从而使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便于实现跨学科整合与综合素养提升
STEAM理念强调跨学科整合,而黄河文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为高中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供天然的契机。在学习黄河沿岸的古代建筑时,结合历史学科的知识,了解建筑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分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等因素对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影响。在欣赏黄河主题的文学作品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体会文学作品中对黄河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并将这种情感融入美术创作中。
基于本土文化资源的高中美术黄河 STEAM 课程实施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文化感知与学科关联意识
基于本土文化资源的高中美术黄河 STEAM 课程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意识到学习美术知识需积极探究多学科内容。在教授与黄河沿岸传统建筑相关的课程时,首先简要介绍这些传统建筑在选址、布局、结构等方面是如何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黄河文化的影响,并组织学生实地进行考察,进入到当地农村的北方四合院,让学生观察院落的布局。在参观历史建筑、博物馆和文化遗址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与文化底蕴。同时鼓励学生基于个人的理解和感悟,挑选一种所喜爱的院落或房屋构件,运用线描、速写或泥塑技术进行创作。最后,从传统建筑的保护着手,搭建情境主题“古建筑的保护”,让学生基于本土文化资源,整理有关黄河建筑方面的资料,并以海报的方式宣传保护传统建筑的重要性,以调研报告的方式进一步撰写文章,提出具体的保护建议。
融合知识,促进跨学科理解与鉴赏能力提升
美术学科与 STEAM 教育理念都强调整合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解黄河文化相关的美术知识时,教师应适当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协助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以黄河主题的中国画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描绘黄河壮丽景色的中国画时,引入地理学科的知识,讲解黄河的流域范围、地形地貌以及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让学生了解画家在创作时是如何根据黄河的实际地理风貌进行艺术表现的。结合历史学科的知识,介绍该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画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作品的内涵。
结合生活,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基于 STEAM 教育理念,为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等,教师需建立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基于本土文化资源合理运用下,调动学生的旧有经验,更好地接纳新知,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此,教师可组织开展黄河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河支流,使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测量PH酸碱度、浊度等指标,同时在实地考察中,以拍照记录等方式,观察河流的生态环境,记录河流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二是在完成实地考察后,组织学生分析如何利用黄河的文化元素设计生态艺术装置,即使用可降解材料、回收物品或自然元素等进行设计。
项目驱动,推动文化传承与跨学科实践融合
以项目驱动策略,引导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将文化传承与跨学科实践深度融合。教师设计“黄河文化数字活化”主题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黄河沿岸的非遗技艺(如剪纸、面塑、皮影)或民俗活动(如社火、河灯节)展开探究。各小组需结合信息技术、历史研究、美术设计等多学科方法,完成“文化调研—创意策划—数字呈现”三阶段任务:首先,小组为单位访谈非遗传承人、查阅地方志,在实践调查中梳理文化元素的内涵与现状;接着,运用美术设计思维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视化方案,如设计动态海报、交互H5;最后,借助数字化工具,对文化内容进行创新表达。
结语
本土文化资源与STEAM教育的有机结合下,能激活黄河文化中的传统艺术的时代活力,为破解美术教育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二元困境提供相应思路。进一步地,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教师可开发模块化课程资源库,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传承教育中的深度应用。
(作者单位:汶上县第三高级中学;本文系汶上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年度课题“黄河文化与高中美术课程融合的研究”[编号:WS202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