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强大动力。作为河南省唯一一个全域建设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济源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力推动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济源要积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济源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济源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应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例如,在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新兴产业方面,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优化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济源要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壁垒,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和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专注发展。
三、推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济源应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构建结构优化、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对于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有色等,要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化改造等手段,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此外,要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加强区域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下,济源要积极融入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可以加强与郑州、洛阳、焦作、晋城、运城等周边城市在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济源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济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济源还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济源创新创业。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推进。济源在改革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我们必须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市场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区域合作,努力开创济源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梁军系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教师 段二平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