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以崭新的思想内容、鲜明的理论品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阐明了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其根植于社会整体系统之中,全面发挥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具体文化实践中的生动表达,是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主性与文化主体性。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构筑好的文化传播环境,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驱动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奋斗。
革命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之源。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从苦难到辉煌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蕴含着党的红色基因和力量源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熔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具有伟大精神的政党才能领导人民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革命精神承载着革命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高度概括。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环境条件复杂多变,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革命文化激扬信仰的力量,发挥革命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对人民群众的巨大凝聚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要在重温革命历史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把革命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注重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能力,保证其先进性与纯洁性,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基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革命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将革命意志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力量,以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斗争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断攻克现代化建设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深刻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历史与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独树一帜,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时代价值,提炼好、展示好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坚持主体性中国立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在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现代化表达方式。要以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重要实践指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双向良性互动,在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基础上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提高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认知认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之魂。
(作者系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