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改革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再次强调了党的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不仅体现在改革理念、改革决策、改革领导等方面,还体现在改革组织实施、改革推动、改革保障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对于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党的领导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1. 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改革措施得力、改革成效显著。
2. 党的改革理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指引
党的改革理念是在长期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精神指引。党的改革理念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
3. 党的改革决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
党的改革决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重点、改革方式、改革保障等,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党的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1.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首先体现在对改革方向的把握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改革不偏离正确的轨道。通过制定科学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党引导改革朝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方向前进。这种方向性的把握,使得改革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稳健的步伐。
2.统筹协调改革进程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党作为领导核心,具备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通过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有序、稳步推进,避免出现各自为政、零敲碎打的情况。
3.凝聚形成改革合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党注重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动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支持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还积极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吸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4.落实改革责任与监督
党的领导还体现在对改革责任的明确和落实上。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建立健全了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确保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切实履行职责,推动改革取得实效。同时,还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改革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顺利推进。
三、党的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实践路径
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作风建设,党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要建立健全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对改革工作的领导体制,确保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三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广泛听取人民意见,关心人民疾苦,确保改革始终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2.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党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鼓励基层创新和实践,为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探索。
3.确保改革政策协调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各方面政策协同发力。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当前和长远的政策协调,形成政策合力。要加强政策评估和反馈机制建设,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督导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完善,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4.强化社会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要加强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工作,广泛宣传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实践。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念和发展理念。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和舆情应对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热点问题,解答群众疑问,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通过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统筹协调改革进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以及落实改革责任与监督等方式,党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支撑。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