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往返于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交通活动,通勤是每个都市“打工人”的日常活动之一,构成了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4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历程,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也使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发生了深刻演变,同时也带来了长距离通勤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百度地图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报告监测的全国42个大城市中共有1400万人忍受极端通勤(即单程超过60分钟的通勤),主要城市的极端通勤比重、单程通勤距离均较2020年有所增加。
由于通勤是居民出行中最有规律且最为密集的行为,通勤过程中的压力体验对于个人的情绪、活力以及精神状态都存在较大影响,也是长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通勤时间越长,则日常压力更大,更缺乏活力,自我评价的健康程度也更低,甚至更容易因病缺席工作。此外,通勤耗时过长还会使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增加,并降低主观幸福感。
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改善交通条件、优化通勤体验已成为城市规划和治理的重点之一。从城市规划方面,可拉开城市架构,推动多中心、多组团发展,促进职住平衡,减少“睡城”出现,避免卧城化发展。同时,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综合开发,确保通勤联系与轨道交通走向相契合,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的引领作用。而在城市治理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依托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MaaS(出行即服务)平台,促进智慧交通发展,优化居民通勤体验。(戚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