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元宵灯里看流年

江辰宇

若说除夕是年团圆的起笔,那元宵则是年转身的收笔。

听父亲说,在以前没有电灯的年代,年年元宵家家户户都要挂灯,而马灯是那个时候农村最常见的必需品。也正是这一盏盏最普通不过的马灯,成为照亮漫漫长夜、指引曲折道路的关键物品,伴随了他们整个童年的时光。

马灯以煤油作燃料,再配上一根燃烧的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吹雨淋,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使用非常广泛;在马灯上部有一个铁丝弯成的“提把”,平日里用手握着“提把”,摇摇而行。

马灯难得停留在锅台灶角,大多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罩子灯组成灯的家族,一主外、一主内,是灯中的伟丈夫。出现在室内,祖母会围上围裙,借着昏黄的亮光,收拾晚饭后的灶头锅尾;而父亲他们便会拿出书包,掏出作业,趴在煤油灯前,完成当天的功课。兴致来时,他们也会不时地玩弄一下灯芯,让火苗独自欢快地跳动着……

元宵节挂灯,村里的家家户户就把马灯挂在自家楼前的门框中间,嵌入一枚钉子,马灯就静静地紧贴着钉子。而那时候生活都较拮据,大多数家庭门口只能挂得起一盏马灯,微弱的光亮也仅可支撑门前一小块地方;若从远处看,一盏马灯也不过是星星一点。

后来,马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便是电灯了,通常是安装一个如100瓦、200瓦的高瓦数灯泡。正月十五的夜晚,每家每户都将电灯开启,白花花的光芒径直映入眼帘,在灯与光的交融下,照亮黑夜如白昼,让乡亲们的心里更舒适、更美丽、更安全,就像未来的道路也会更加明亮和坦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那个物资匮乏之年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远去。在党的领导下,乡村经济提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稳步前进,每逢元宵节,许多地方的街道、建筑物、私家宅院的门口会挂起火红的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同时也绽放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光彩,仿佛照亮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红灯笼内大多藏着电灯泡,一旦打开开关,灯笼就会亮起来,整个村庄沉浸在这红色的光芒中,热烈又气派。灯笼是纸质折叠的,压下去方便携带收藏,展开便形态各异,底座中间有铁片做成的蜡烛托,如一个四瓣小花,放上小蜡烛后,将四个“花瓣”竖起以固定蜡烛,再将灯笼轻轻向上拉开,用一根小竹棍将灯笼上方的细铁丝缠绕挑起,一个氤氲着朦胧光影的灯笼便熠熠生辉起来。灯笼上好看的图案被灯光一渲染,在地上晃动成魅惑的影子,惹得孩子们兴奋异常。于是,便在街上成群结队地走来走去,炫耀着各自的灯笼,成为元宵节一道独特的景致。

夏天,一家人坐在院坝中,星光是我们的灯火;冬天,一家人坐在火堆边,柴火是我们的灯火。田里稻谷抽穗,雨中燕子回窝,桌上饭菜可香甜,炕上围坐可亲热。灯火,已成为乡村跳动的脉搏!

元宵一盏灯,灯里看流年——看日子的变化,看村庄的变化,看国家的变化……

2023-02-01 江辰宇 1 1 济源日报 c_93153.html 1 元宵灯里看流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