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年味

师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描写了古时浓郁的春节情境。旧年过去,和煦的暖风吹来了明媚的春光,新芽从土里缓缓地拱出来,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旭日照耀千家万户,忙着将旧的桃符换上新符。

我刚朦胧懂事的时候,印象中过年就是能吃好的、穿新衣,与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印象最深的,就是每逢春节,母亲都要做三件事。一是把袖头裤腿加长,盖住手脚,防止我们受冻。母亲说一年冻手,年年冻。的确,别的小伙伴多是手被冻得皴开着裂纹,而我们姊妹的手尚好。二是棉衣棉裤做得比别人要厚得多。三是蒸很大的年馍,怕我们吃不饱。后来,我时常回想起我们姊妹几个拿着大馒头在门口吃的情景。

父亲也很会做饭。每逢过年,生汆丸、合碗、小酥肉,红烧肉、“十大十小”等,都是他的拿手菜。父亲说,我曾祖父会做席菜。曾祖父常带年幼的父亲去做席菜,幼小的父亲耳濡目染,就让我们后来有了口福。

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逢年过节,我偶尔也会下厨做上几道菜,但味道相比父亲做的差远了。如今,父亲入土已有半年。每每想起,便心生悲戚。

走亲戚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二姨嫁在城区。小时候,我们每年都到二姨家走亲戚,还会在她家住上十天半月。二姨在剧院上班,过年还可以跟着她去看大戏。有一年,剧院还请了不少明星来演出,我就有幸面对面地见到了李谷一老师。

我老家距离黄河北岸仅四五里地,有着淳朴的传统民俗。腊月二十三祭灶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二十五、二十六蒸上多锅馒头。刚出笼的馒头要趁热乎点上红点。我常抢着点红,没有大人点的美观匀称。还有大块的牛肉、猪肉用绳子挂在山楂树枝或墙壁上,说是怕黄鼠狼叼走。二十七炸牛肉丸、焦脆的芝麻面叶,还有水煮肉之类。当时,没有冰箱,就把熟食放在室外的缸里,以防变质。二十八前,父亲要往集上跑十多趟,筹备过年的食材。家家户户都一样,没有一次买完的,谁往集上跑的次数多,谁家过的年就最丰盛。二十九是除扫屋院、洗澡,三十下午用头锅饺子祭拜三代宗亲、土地爷、观音等。

我家正北百十米有关帝庙。大年初一,庙内锣鼓喧天,玩狮耍龙!初一中午吃团圆饭,初二开始走亲戚,一直到初五。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里文艺会演十分热闹。夜里放烟火,看花灯、猜灯谜,年就算结束了。如今,由于疫情等原因,这些场景多成为奢望。

瑞雪兆丰年,四时春作首。济渎庙庙会、滑雪场游玩、影城看电影等,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也有了新形式,年味又渐渐回来了……

2023-02-01 师锐 1 1 济源日报 c_93152.html 1 年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