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婴儿第一次呼喊“爸爸、妈妈”时,父母激动与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但这还不是孩子真正“会说话”。婴儿真正把有意义的声音形式和概念内容结合在一起,通常要在1周岁以后。那周岁以前的婴儿是否有沟通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十分重要。
儿童语前能力的表现
婴儿正式开口说话前的这段时期,被称作“语前期”。儿童语前能力是指在孩子说话之前具有的一种不用语言和外界沟通的能力,包括声音、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交流、模仿等非言语能力。
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积极融入家庭环境的互动交流了。比如,用“哭声”发信号,父母就会有回应。一般在婴儿出生3个月左右,便会用声音来回应,尽管这时候的语言形式比较少,声音比较单调,可能只是“咕咕/唧唧”声,但这是走进沟通世界大门的起点。家长对这些声音要给予积极回应。很多照看者仅会对孩子吃喝等生活需求作出回应,甚至认为不哭不闹就是乖孩子,这些做法是不科学的。
随着月份的增长,婴儿自己的“语音库”也会日益丰富。孩子在6个月左右会发出“a、i、u、e”,甚至可以自己“ba、di、mu”地组合着玩。在与外界的沟通中,婴儿常常会用这些语音发出邀请或者作出回应,配合着面部的小表情,沟通意图十分明显。日后,婴儿慢慢将声音和事物概念结合起来,就发展成了语言。婴儿在八九个月的时候,会开始使用手势或者一些动作来与大家沟通。
如何培养儿童语前能力
积极回应 婴儿发出声音时,家庭成员可以用“婴语”与孩子互动起来。婴儿说“a、a”,妈妈可以用单音节重复回应,和婴儿之间形成“有来有回”的沟通模式。
主动沟通 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婴儿不会讲话,就不和婴儿聊天。家长需要“没话找话,自问自答”,可以说一说正在做的事情,也可以跟随孩子的目光或者兴趣用语言介绍他们看到的世界,帮助孩子学会把单词和事物、动作联系起来。例如,在给孩子洗澡时家长可以说:“我们洗澡澡,打泡泡,冲水水,好舒服。”家长尽可能简化对婴儿用的沟通语言,同时调整说话速度。这时候,建议关掉家中的背景音(如电视、手机等),以便于让孩子更好地分辨一个人的声音。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生活交流,构成了人类交流的本质,是第一次对话的起源。
正面交流 婴儿通过观察,不仅可以捕捉到嘴巴变化带来的语音变化,而且可以学会面部表情。家长可以用丰富的语调和夸张的表情来引起孩子的注意,以提高孩子注视的时间。比如,“躲猫猫”或者“挠痒痒”就是互动性非常强的沟通游戏,家长可以轮流和孩子进行,既有动作,又有表情,还可以培养眼神交流,鼓励孩子注意大人的面部。
动作沟通 在孩子9个月以后,家长可以适当教婴儿一些“动作”,丰富沟通的形式,比如,点头(好)、摇头(不要)、挥手(再见)、伸手(抱抱)等。
互动轮替 轮替是在游戏中家长和孩子轮流进行的一种方式,比如,来回推动一辆小汽车。轮替中既有角色转换,又有家长示范和孩子模仿,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活动。
听说并重 家长应鼓励孩子听更多的声音,可以是家里的也可以是外面小公园里的,然后积极和孩子讨论听到的声音,比如,告诉孩子“狗狗在叫,汪汪汪”。家长要给孩子表达需求的机会,如果孩子需要某一样东西,先等一等,不要急于帮助他,而是让孩子自己表达出来,表达方式可以是用手指一指或者使用简单的语言。(段海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