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整修老宅

原聚文

“院墙塌了!”

“门楼塌了!”

“下院窑塌了!”

去年夏天,在乡下居住的小叔,每隔几天,就要和我微信语音一次,通报一下多年不遇的那场暴雨给我家老宅造成的损失。

第一次,小叔说:“院墙塌了!”我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回答:“等夏天过去了,再垒!”

第二次,小叔说:“门楼塌了!”我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回答:“等夏天过去了,再盖!”

当第三次小叔说“下院窑塌了”时,我再也坐不住了,马上让儿子开车回去查看。我家的房子就盖在下院窑的窑顶上,下院窑塌了,我家的房子就受到了严重威胁。我一边往家赶,一边给小叔打电话:“塌的地方离我的房子还有多远?”

“一米多远。”

我家的房子是我父亲盖的,建于1992年,距今近30年了,红砖和混凝土结构,下四上三,在当时还是我们村最漂亮的楼房,快30年了,现在依然不落后。

我心急如焚,催促儿子车开快点,很快就到了老家。现场果然惨不忍睹,下院窑塌下来的土已堆到公路边,院墙的砖横七竖八躺在地上,小门楼塌了半边,还有半边摇摇欲坠。老爷早年分家分得的一孔偏窑,父亲用砖砌了一下,经受住了大暴雨的考验,但窑垴上的土被冲下来很多,堆满了院子。

我和在新乡中心医院工作的哥哥进行了视频通话,兄弟俩达成一致意见,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把老宅整修好。国庆节放假,哥哥专门开车又回来了一趟,和我一起制定了整修方案,做了预算,决定当年冬天就开始整修。

整修方案分两步,第一步是2021年冬天,先把下院窑塌的地方垒起来,垒到和我院子的地一样平。我在老家住了几天,租了一台挖掘机、一辆汽车,把附近修高速公路废弃的水泥块拉回来,又拉了水泥和沙子,找人把下院窑塌的地方垒了起来,花了两万多元。

第二步是2022年春天,等下院窑垒起来的水泥块墙干了,凝固得结实一些,我又回老家住了20天,找几个泥瓦匠,说好工钱,大工一天230元,小工一天200元。我的任务是搞好服务。今天没砖了,赶快安排人去拉(由于场地小,不能一次性全拉来);明天没沙子了,没水泥了,赶快安排人去运;后天要用钢筋了,赶快去找。由于我一直在外面工作,对老家的人和事情都了解得比较少,比如用钢筋,由于我用得太少,不值得用车到镇上跑一趟,只能看看谁家有用剩下的,就近去拉几根过来。因此,电话打了不少,颇费周折。

还有施工的安全问题。我家唯一的一孔窑洞要从下边垒大墙上去,需要搭脚手架,由于农村条件有限,存在许多安全隐患。看着工人们站在脚手架上垒墙,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真怕不小心出个安全事故。一天,有几个工人说自己家地里的小麦需要喷洒农药,第二天请假,我们只好停工一天。偏偏那一天窑上面掉下来一大块土,把脚手架都砸坏了,没伤到人真是万幸。

整修一次老宅不容易,我哥说就趁此机会彻底整修一下,先把窑洞的前脸墙垒上去,再把后边的墙也垒上去,院墙也砌起来。1992年由我父亲建的砖房,房顶上的瓦也有松动的,需要再弄结实。新中国成立前我老爷分家时分过来的一座土房,也是漏雨,好几处都需要大修。最后,把院里的地面也用水泥硬化了一下,又定制个漂亮的新大门安上,历时20天,又花了四五万元,老宅的整修工作才算全部结束。

后来,有邻居对我说:“你和你哥都在外边工作,又不准备回来住,把老宅整修那么好干啥?”

我说,我们虽然不准备回来住,但这里是我的老家呀,是我的根呀,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呀。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老家,都不能忘了根,都要经常回来看看。

2022-08-24 原聚文 1 1 济源日报 c_87523.html 1 整修老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