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帮助最大的谈话模式应该是一对一的交谈,并且,与之对谈的成人提出的话题,都应是儿童有兴趣并愿意多接触的,比如他们手头正在做的事、刚完成的作业或正要去落实的计划,或者大人、小孩能够共同参与的活动。最后一点很重要,当大人小孩共同参与某项活动时,他们极可能同为某些事物所吸引,所以对当时情境的认知不至于南辕北辙,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彼此理解。
这是钱伯斯书中引用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出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教育系教授韦尔斯先生,主要讲了三层意思。第一,阅读的讨论最佳模式是一对一的交谈;第二,谈话的话题应该是儿童感兴趣的事情,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成人为中心;第三,谈话的时机最好是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之中。
为什么一对一更好?因为一对一具有唯一性,针对性强。一对一,在家庭里相对更容易做到,学校里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孩子,仍然需要一对一的谈话交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特别的锁,才能有特别的效果。为什么谈话的话题必须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人的注意力是有指向性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然就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如果是与自己无关、与当下无关、不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自然就会心不在焉、没精打采、高高挂起。
为什么最好是在共同活动中进行?因为共同的生活自然有共同的话题,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一起阅读、一起讨论,把阅读的文本带到相同活动的情境中来,更容易形成共同的语言、密码和价值,降低沟通成本。当然,一对多的讨论,也有一对一所不具备的优势,孩子们互相影响的重要性也是不能低估的。
在孩子的读书活动中,交谈也十分重要。要想说得精彩,就要想得清楚、想得明白、想得精彩。谈话、讨论,既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读懂了书籍、弄懂了文本、掌握了内容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人整理自己的思维、厘清自己的思绪的重要路径。所以钱伯斯提出,“把想法说出来”的动机不仅在于聆听自己的内在,同时更希望通过和听众的互动明确自己的意图,而这种事情“单靠自己是做不到的”。
因此,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学校里,父母和老师都要尽可能让孩子多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要尽可能与孩子平等讨论、沟通意见,鼓励孩子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孩子读完某本书之后,鼓励他们讲述书中的内容、评论书中的观点、想象可能的结局。谈话、沟通、交流,不仅仅能够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能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