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摘

农民是乡村建设最根本的力量

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是乡村建设最根本的力量。长期以来,学界围绕农民行为逻辑进行了不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进行过深入论述,但着重分析了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列宁继承经典作家的小农理论,并结合苏联实践对小农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长期探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行为逻辑的理性化趋势逐渐明显。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在乡村建设实践中,需把握农民行为逻辑的作用机制,从农民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使其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其一,激活农民主体意识,引导农民从整体视野看待乡村建设与发展。唤醒农民角色意识,使农民从“旁观者”成为“亲历者”,塑造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强对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把乡村打造成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其二,坚持农民互助合作,鼓励农业收益共享。充分发挥农民的经济理性,努力克服“善分不善合”的合作难题,发展农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使广大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其三,激活农民创造意识,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尊重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村规民约,弘扬优良家风,实现乡村善治,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欧洲开辟了现代化的西方道路,创造了西方现代性文明,但西方现代化带来许多问题与挑战。中国的崛起不是对西方现代性文明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的根在乡村,农耕文明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孕育的结果。传统村庄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和文化遗存,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保护传统村庄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是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普遍规律的新道路,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为破解现代化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乡村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乡村的具体实践。因此,乡村建设实践应在坚持乡村文化本体的基础上,发掘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将乡村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对乡村文化形态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发掘与再创造,以赋予乡村建设行动新的现代性文明,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应蕴含于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之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力量为依靠,以农民满意为标准,充分处理好农民与资本、农民与国家、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蕴含于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建设之路,以融合发展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既不能把城市凌驾于乡村之上,也不能让乡村成为城市的复制品,更不能把乡村看作孤立存在的空间;蕴含于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建设之路,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蕴含于走系统综合且因地制宜的乡村建设之路,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做到精准施策;蕴含于走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周其森

2022-08-12 1 1 济源日报 c_86980.html 1 农民是乡村建设最根本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