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乡村治理的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
村庄开放性不断加强 村庄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不再是限制和阻隔村民与外界联系的篱笆。村庄开放性带来两个不同的后果:一是增强了与外部的联系;二是引发村庄内部结构变化,村民之间异质性增加、同质性减少,乡村内部的血缘地缘业缘联系弱化了。要推动村庄边界开放和扩大的力量,一是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流动的门槛和成本,使农民有权利有能力走出乡村,选择他们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二是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的介入,推动乡村功能扩展,带动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及其功能变化。市场和行政双重力量推动下的工业化、城镇化使村庄形态和内部差异越来越大。
村庄人口老龄化空心化趋势加剧 村庄由封闭走向开放带来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绝大多数村庄常住人口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资料表明,全国各地农村家庭户平均人口在4人以下,说明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少。这就预示着乡村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对乡村发展和基层治理提出新要求。
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 家庭人口减少,家务劳动相应也减少。经济条件好起来,生活有保障,空闲时间多了,这就使得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凸显出来。受到大众传媒和城市文化的影响,流行于城市的广场舞进入乡村,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村庄内部的文化活动一旦开展起来,就又会激发人们的潜在需求,带动更多的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
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村民参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以及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比较高。总体来看,村庄经济越发达,发展条件越好,人们政治参与热情越高。除了参加选举,村民对村级公共事务也十分关心,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尤其关注。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