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月刊

济水中心校:精耕细作 推进济水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彩霞

济水中心校教学常规集中展评

济水中心校以“教育质量提升年”为契机,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学科课程建设为支撑,智慧推动教学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一、扎实教学管理,立足质量提升

教学常规管理在“实”字上下苦功,在“思”字上用巧劲。“实”即注重各项常规的检查落实,确保常规做“常”,内容做“实”;“思”即思考如何在“减负增效”上用智慧。

1.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每年年初均修订完善《教学常规百分考核评价标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与考核标准》,以及各学科优质课评价标准等。将《河南省义务教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河南省小学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依据,引导和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以展代评促进教学管理提升。采用集中展评或逐校巡视展评的方法,坚持做好每学期两次的教学常规督导反馈。各校谈做法,展亮点,共进步。东园学校项目化研究,西关学校、东街学校思维导图设计,西街学校的“小皂荚成长记”,南街学校春联书法课,宣化学校师生硬笔书法天天练、周周评、月月展等。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各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丰富教学活动,增强动力引擎

通过开展课标研读、最美板书、课例研究、从命题看课堂、好书共读、济水教育大家谈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以研为媒,搭建区域教研的研究平台。中心校成立以省、市名师和骨干教师为中心教研组组长,以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语、数、英等中心教研组。“1+X”成员组成方式,既充分发挥名师、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又调动和激活青年教师的潜在能力。同时,扎实推进“备微辩讲议思”整体教研活动。该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有效解决教与研脱节的问题,快速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辖区所有教师每学期要经历一轮全过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内容,以一节课的研究贯穿整个学期,并做好备课、议课、反思等材料整理工作。几年来,科科活动,人人参与,层层比赛,收效显著。

2.以赛促研,共筑优课研磨的成长阶梯。每次备赛,都凝聚着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每次优质课活动,中心校都会挑选优秀教师组成学科研磨团队,数次听课议课,不厌其烦地修改,探索最佳教学方式。在这样赛课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教师,越来越多。

3.以读为基,延展教师成长的外围空间。每月开展的中心教研组活动,均进行读书交流或专题讲座。各校根据中心校的“2+N”读书要求制定活动方案,并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即:一部教育名著,一部学科专著,多部人文书籍。采取教师自主阅读和学校集体共读相结合的方式,分学科、分类别进行阅读。通过开展晒书房、好书推荐、读书交流、朋友圈读书打卡、读书批注等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思考,在分享中提高,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完善课程建设,形成特色亮点

1.丰富“主题课程”,师生乐教乐学。中心校因势利导,各学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丰富校本课程建设。东园学校确立“幸福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构建“幸福教育”课程结构图及课程实施方案,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各学科课程建设方案。西街学校创编校本教材《皂荚飞 书墨香》,为学生积淀精神财富。西关学校、南街学校作为济源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示范校,自主开发国学课程,每年级一个侧重点,每周一节国学课,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

2.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生花生辉。中心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指导各校从四个方面设计课程。一是依据河南省基础教研室下发的活动主题和教育部的规定课题,设计、开展实践活动;二是整合学科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三是利用济源市丰富的人文、自然等课程资源,开发研学实践课程;四是利用社会资源,系统打造劳动课程。西关学校的“花儿农场”和东街学校的“红领巾种植园”率先成为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2021年两所学校均荣获“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2022-04-28 张彩霞 1 1 济源日报 c_82554.html 1 济水中心校:精耕细作 推进济水教育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