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月刊

济源高级中学:以研为径 引领学校高品质发展

冯小青

济源高级中学学生在劳动基地割麦子(资料照片)

一年来,济源高级中学立足“三新”背景,夯实“三项工程”,打造“四微平台”,做好“五大课程”,助推高品质发展。学校先后获得“目标考核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课程建设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彰显出重内涵、强特色、提品质的办学追求。

“三项工程”,勾画内涵发展新蓝图

“在阅读本书中,情境化策略是我最关注的问题。通过联系实物、图像、动作、语言、背景知识和场景等创设情境,以后我会在教学中积极运用。”高二语文教师苏春花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

学校立足“三新”背景,落实教师素养提升工程。一是师德筑基工程。通过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的事迹、观看《长征大会师》《长津湖》等电影、开展“礼赞建党百年 矢志为党育人”师德主题活动,强化育人使命。二是阅读提升工程。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使全体教师沉潜课堂,提升专业素养。三是专业技能提升工程。选派教师到名校学习,邀请省教研专家和学科教研员作报告;聚焦深度学习,聚力高阶思维,倡导“教研工作日常化,教学问题科研化”,推动全员教研、全科教研;开展新教材研讨活动,分年级和校级两个层面进行研讨,总结出新的教育理念,迸发出新的教育智慧;举办“一节好课的标准”教研沙龙活动,紧扣学情实际,分享教学经验。此外,组织教学设计编写、板书设计和高考命题等比赛,让课堂成就名师,用专业打造课程,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双线并进。

“四微平台”,开辟专业发展新路径

“怎么让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对此,我非常苦恼。阅读教育书籍是一种好方法,但不知道如何落实。”高一英语教师李小玉说。如今,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她也成为市级课题主持人。

学校以打造微课例、微课题、微课程、微共同体的“四微平台”为契机,着力培养一批研究型、智慧型教师。以“微课例”研究为平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以“微课题”研究为平台,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微课程”开发为平台,开辟教师成长新路径;以“微共同体”为平台,让教师在知行合一中得到成长。目前,19项微课例、8个校级课题、17项校本课程正在如火如荼地研究。另外,学校还组建5个10人以内的指导微团队,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促进微团队成员自我造血、内驱发展。李小玉等18名教师在优质课比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周备浩、贾超等青年教师在学科教学评比中名列前茅,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排头兵。

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赋能,让工作室核心成员有价值感、使命感,实现工作室辐射引领效果最大化。学校以“河南省黄彬涛名班主任工作室”为依托,夯实“三人行”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从“青蓝工程”到班主任课程,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到德育论坛,一批青年班主任汲取了动力,实现了梦想。贺倩倩在示范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三人行”班主任工作室被教体局评为“优秀工作室”。

“五大课程”,构筑全面育人新生态

学校以三年发展规划为引领,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弘毅”课程体系,搭建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

开发“弘德”德育课程,以品德教育为基础,形成基础与拓展、显性与隐性相融合的课程结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发“弘文”基础课程,以学科课程标准操作化、层级化分解为支撑,实施国家基础课程。开发“弘远”综合课程,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高考改革为契机,做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帮助学生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开发“弘能”实践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阵地,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聘请劳动教育技术顾问,指导学生进行田间耕作。“1+3+3”社团课程体系,推动社团从“兴趣”走向“课程”,从“师本”走向“生本”,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开发“弘美”特色课程,采用“必修+选修”的教学方式,实行体艺选项“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实行双向选择,采用走班制教学模式,为全省高中首创。目前,该教学方式学校已坚持11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04-28 冯小青 1 1 济源日报 c_82527.html 1 济源高级中学:以研为径 引领学校高品质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