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玉娟的心事

王丽

“妈,我调回王屋医院上班了,以后就可以天天帮助爸爸照顾您和哥哥了。”欣喜若狂的玉娟,还没进院门,就高声喊叫着奔向屋里。

正在院里弓腰收拾柴火的父亲,听见喊声急忙直起腰身连声询问:“娟,真的?真是调回来了?”

玉娟跑上前,握住父亲粗糙的双手激动地说:“真的真的,卫健委已经通知单位去办调动手续了,还说是贫困户特事特办。”

父亲的眼里瞬间泛起了泪花。他边用衣袖擦拭着眼角,边拉着玉娟走向半躺在轮椅里晒暖的老伴和儿子:“老伴,听见了吧,咱家娟调回镇里上班了,以后就不用来回跑腾赶趁了呀,乡里领导为咱家的事可真是没少操心,这真是给咱家办大事了呀,咱得感谢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娟,你以后可得好好上班,好好服务病人,回馈社会。”

在轮椅里半躺着的母亲咿咿呀呀地挥动着双臂,努力表达着她听懂了的意思。旁边轮椅里的哥哥,亦是碰拍着双手嗷嗷兴奋着。

刚过而立之年的玉娟,身材显得有些瘦弱单薄,齐眉刘海整齐地贴在前额上,微眯的眼睛里始终散发着温暖的光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文静柔弱的女子,在面对家庭重重变故时,没有退缩,没有抱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直面、接受与付出。文弱的她,身体里仿佛永远都蕴藏着莫大的能量。她常说,她是天生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玉娟姊妹三个。哥哥年长她三岁,幼时不幸患了脑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从玉娟记事起,父亲就常年在外劳作挣钱养家,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照看老人和孩子。打小眼见父母操劳的她和大姐,放学后帮助母亲做饭、做家务,农忙时下地帮母亲剥玉米、割麦子,街坊四邻都夸她姊妹俩是懂事的孩子。

2004年,她13岁。长期劳累的母亲不幸患上了脑膜瘤。因瘤体大且位置不好,母亲术后便卧床不起。曾经坚强能干的母亲,在突发疾病的打击下,在对脑瘫儿子失去照顾能力的担忧中,常常失控痛哭,性格几近抑郁。那段时间,父亲经常不在家,年幼的她和姐姐既要上学,又要抽空照看卧病在床的母亲和行动不能自理的哥哥。她说,那时候感觉家里的天都塌了。

多年后,她仍记得第一次抱母亲下床活动的情景。瘦弱无力的她还没有抱起来,便与母亲一起滚落在地,俩人抱头痛哭。在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万般无助无奈之后,她并未对现实生活妥协。此后,她便开始有意识地锻炼体能。为了锻炼臂力,她搬起厚厚的铁块开始训练,常常练到双臂肿胀,双脚也经常被砸得黑青瘀血。

终于,她可以轻松地把妈妈从床上抱到椅子上了。她说,每天能够轻松地帮父亲照看母亲和哥哥,她感到很骄傲,也很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她以为生活从此归于宁静时,长年照顾两个瘫痪病人的父亲,却因腰椎间盘突出急需住院手术。那年,她20岁,正在外地医专求学。消息传来,她一刻不停地赶到了医院。她说,平生第一次在父亲的手术通知书上签字,她两眼含泪,双手颤抖,茫然无措而不能自已。

三个小时的手术期间,她一直守在手术室门外一动未动。那一刻,她感觉自己彻底长大了。

父亲住院期间,她昼夜守候在病床前喂饭端水,清理尿袋,按摩身体,细心记录父亲每天的病情变化,耐心陪伴父亲康复锻炼。所幸的是,父亲病情恢复不错,让她能安心继续完成学业。

2013年,她从医学院校毕业。

姐姐已出嫁,与姐夫经常在外打工。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玉娟放弃了在外就业的机会,在家附近找了一份临时工。每天早上,她先给母亲和哥哥喂完饭,再去上班,中午尽量赶回家做饭、喂饭,常常忙得脚不沾地,甚至有时候忘了吃饭便匆匆赶去单位。

那时候,生活虽然紧张,但是过得有滋有味。

201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招录到了大峪卫生院。

2016年,她结婚了。成家后的她,依然坚持帮助父亲照看母亲与哥哥,好在婆家娘家离得不远,倒也不耽搁照顾双方家里。爱人出外打工,公公去世得早,婆婆患“老慢支”常年身体不好,一到秋冬季节就咳嗽不止。于是,她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任务,与婆婆相处得比母女还亲。唯一不足的是单位离家太远,交通很不便利,每次回家都需要转乘奔波,消耗人力财力。

2018年,女儿出生,初为人母的她更是忙得陀螺一般。那年,瘫痪在床的母亲癫痫持续发作,她一个人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和母亲辗转数家医院,求医问药。

那年,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包村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她家里的特殊情况后,对照政策,将家里认定为贫困户,镇领导也多次提出为她家里解决实际困难。很快,在镇领导和多部门的奔走协调下,她被调到了离家近的王屋卫生院工作。 她说,这些年最大的心事,就是能够家庭工作两不误,现在调回来了,心事也就了却了。

她还说,人活着要懂得感恩,还要知足常乐,从前那么难的日子都扛过来了,相信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022-04-13 王丽 1 1 济源日报 c_81943.html 1 玉娟的心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