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

群文阅读: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有需要的将一组文章引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最终达成共识的有效阅读,分为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3种。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多篇,对于学生阅读兴趣、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目标非常明确,即学表达、练思考、习策略,真正教会学生阅读,从而实现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

一、群文阅读不是阅读群文

群文阅读不是教师根据教材某单元或者某篇文章的知识点,从课外挑选几篇文章之后,引导学生将组合进来的文章进行一番浏览。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将一组文章引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最后达成共识的有效阅读。如果仅仅是加大了阅读量,而没有通过对话、倾听、协商,对文本进行探究性思考,这样的群文阅读活动显然是流于形式的。祝新华教授在他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一文中,把阅读能力分为6个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不少阅读教学都是在复述、解释上下了大功夫,最多稍微涉及重整能力的训练,对伸展、评鉴、创意3种阅读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这就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总在浅层次上徘徊。因此,群文阅读的本质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需要我们将一组文章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在有限的阅读中体验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

二、群文阅读应这样组成“群”

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以及阅读教育理念。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教师可以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语文知识、情感体验等多个角度来组文。如蒋军晶老师确定的一些群文议题:观点完全对立的文章一组,豪迈与温婉风格一组,一部作品不同人翻译文章一组,谈论死亡的文章一组,一句话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文章一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定,各篇文章之间的互文性要强。台湾赖玉莲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对友情多面向的探讨》,曾经编选过一组“友情诗”群文,确定了5首诗歌:《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和《赠汪伦》。其中,《赠汪伦》是写生离场面,《阿贵只有九岁》是写死别情景,而《打过架那天的夕阳》写了与朋友发生矛盾之后的烦恼,《等待》则写的是和朋友的深情厚谊。这也就是说,这5首诗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友情,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朋友”。“群文”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它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在文本互织中形成可以让师生参与其中进行议论和对话的空间。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能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阅读教学;师生之间通过合作、对话、倾听,可以一起发现大家都能接受的对文本的理解方式。

三、群文阅读要关注核心目标

群文阅读采用了“议题”作为选择文本、结构课堂的基础,就是因为“议题”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可议论性和开放性,当一节课内,数量较多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容易造成阅读的肤浅化与浮躁化。若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在核心目标上深入探究,则会让学生只注重浏览文章故事情节。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泛泛而读、抓不到重点,阅读能力当然也得不到提高。群文阅读中最需要掌握的阅读策略有求同、比异、整合、判断。如蒋军晶老师在教《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时,围绕3个议题进行学习:1.各国创世神话有什么个性特征?2.各地创世神话有什么相似之处?3.为什么有这些相似之处?这3个议题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体验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课堂上一定要有核心目标:这一节课是要丰富学生的多元理解,还是要强化学生的某一种认识,也可能是要学生领会、掌握读某类文本的方法,抑或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要在书中发现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在群文阅读中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实现“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理念。

2018-03-16 □ 济源市北海中学 张莉 1 1 济源日报 c_9034.html 1 群文阅读: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