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一环,高校英语教学该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纵观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现状,不少高校的英语课堂仍未能走出“重工具轻人文”的窠臼,技术使用停留在零散、浅表的层面,尚未真正激活教学潜力。面对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亟需以数智技术为引擎,推动科技赋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育人新体系,为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怀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语言与文化根基。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各类智慧教学工具停留在课堂签到、资料发放等浅层应用,未能真正契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多偏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而轻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学生虽然会讲英语,却很难用英语把中国故事讲得深入、动人。这种“双脱节”问题,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要破解这一难题,数智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可能。借助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学情判断,我们可以实现真正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利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课内外深度融合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增进文化理解与情感认同。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技术革新,更是育人理念与课堂形态的深层转变。
要让数智技术真正赋能英语教学,必须构建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新体系。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建立学生数字档案,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的预习指导和资源推送。课堂教学环节尤为关键,要善于运用VR、AR等新技术,创设从古典文学场景到现代发展故事的多元文化情境,使语言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培育相得益彰。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国际交流场景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既锻炼语言应用能力,又培养跨文化理解力。课后延伸环节同样重要,可以借助在线协作平台组织跨国学术研讨、电子商务谈判或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涉外项目实践,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检验学习成果,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我们需要立足文化自信,打造一个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来说,可以把《论语》等经典的双语解读、中国非遗的影像记录以及反映当代中国发展的典型案例这些优质素材,巧妙地融入听说读写译的每一项训练中。同时,也要注重吸收全人类的文明精华,通过对比启发,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和批判性思维。在方法上,应当积极采用项目式学习。例如,可以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类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创作出能真正走向国际的英语文化作品。这样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更在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上,促进其全面成长。
第二课堂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其形态。可以开设“中华文化英语说”系列直播课程,邀请学生担任文化使者,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建设校园数字文化展厅,运用AR技术实现“扫码识文化”,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组织“中外文化交流周”等品牌活动,营造沉浸式的跨文化体验环境。这些创新举措能够有效延伸课堂教学,使文化育人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推进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支撑。我们要着力打造一支既懂技术又富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为青年教师提供人工智能教学工具、教育大数据分析等进阶课程,培养其数智教学创新能力;对中老年教师开展智慧教学平台基础操作、数字化资源制作等实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跨越“技术鸿沟”。同时,要建立“数智教学名师工作室”,通过示范课观摩、跨校教研等活动,推广优秀教学案例;设立教师数智教学创新项目基金,鼓励教师围绕“科技+人文”融合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实践。在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联合文学院、历史学院等举办“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系列研修班,组织教师参与“中国故事英语讲”实践活动;邀请文化学者、资深外事工作者开展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深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与文化传播能力。
教学评价是推动改革的“指挥棒”。我们需要突破以往单一依赖笔试的评价模式,建立一套多元、科学的新型教学评价机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借助数字智能技术,实现对学习全过程的可视化评估。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完整追踪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互动、项目实践和跨文化交流等环节的表现,并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分析报告,为教师优化教学、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供扎实依据。其次,革新课程考试形式,大幅提高对文化传播、技术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比例。最后,积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吸纳企业导师、国际合作伙伴参与评估。同时创建学生匿名反馈平台,鼓励他们对教学内容、方法与效果提出意见,使评价更贴近真实需求,形成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可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将评价数据与课程优化、教学资源更新、教师绩效考核挂钩,推动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这场以数智赋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本质上也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我们在积极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工具的运用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在教学评价中,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育的融合。只有科技之器与人文之魂相得益彰、同频共振,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素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展望未来,数智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不断深化。我们要保持开放创新的态度,积极跟踪新技术发展,持续优化教学模式。同时要牢记,技术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在充分发挥多种数智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回归其本质,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努力开创高校英语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系华北理工大学讲师;本文系华北理工大学教育教改项目“支架式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多模态智慧教学实践研究”(L2322)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