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出台《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重点围绕沿边行政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发力,力求将374个沿边村建设成全省乡村振兴的典范,全国稳边的示范、富边的样板,确保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现代化的成果。文山州紧扣“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充分利用政策协同效应,已初步形成“产业有扶持、就业有保障、文化有活力、人才有支撑、机制有保障”的边境发展新格局。
一、坚持牢牢把握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夯实巩固提升的政治根基
(一)高位推动部署,强化部门的责任落实
文山州以责任机制为核心抓手,构建“省级协调推动、州(市)统筹谋划、县(市)具体负责、乡(镇)和村(社区)主抓落实”的四级联动责任体系,通过制定印发《文山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工作组和工作任务分解通知》,将6个方面22项指标要求细化分解,层层压实州、县、乡、村四级主体责任,确保政策落地“不跑偏”、措施执行“不走样”。
(二)突出党建引领,推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文山州紧扣“选出一名好书记、配齐一套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筑牢一个好阵地、落实一套好制度、营造一个好氛围”的标准,推动组织覆盖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在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组建党组织209个;在188个抵边联防所中成立党支部183个,三个边境县共发展农民党员458名,持续选派抵边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117名,将组织触角延伸至边境防控最前沿,确保“边境线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
二、坚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巩固提升的民心根基
(一)强基固边,持续夯实沿边发展基础
文山州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的“先手棋”,2024年以来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推动综合交通、水利水电、通信网络等硬件设施全面升级,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截至2025年5月,42个沿边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道路硬化、动力电、自来水普及率均达100%,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全面补齐。
(二)产业扶持,持续增强沿边发展动力
文山州立足边境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通过“双带双创”行动激活发展动能,优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337个,推动组织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推进“百企联村”行动,74家国有和民营企业全覆盖结对抵边村,形成“外引内联”发展合力。
三、坚持牢牢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方向,打牢巩固提升的发展根基
(一)“绿美建设一直抓”,持续巩固“村庄景区化”建设
文山州42个沿边村(社区)全部按3A级以上景区打造,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治理,实施“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机制,推广“5分钱”“1角钱”工程(村民每人每天出5分钱或1角钱聘请村民当保洁员),村庄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打造省级绿美村庄22个、州级绿美村庄134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绿美建设一直抓”,持续健全治理长效机制
文山州以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污、厕所革命、村容村貌、农户卫生五大领域,靶向攻坚环境短板;完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红黑榜”评比、保洁费收取等制度,探索村级共建理事会,以“有事好商量,群众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凝聚共识,让村民成为整治“主角”,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四、坚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筑牢巩固提升的文化根基
(一)强化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文山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在沿边村绘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墙画,制作推广普及短视频、音频18期。同时依托三个边境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街区、“四个与共”长廊建设,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开展宣讲120余场次,积极引导边境各族干部群众树牢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强守边固边兴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传承红色基因,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山州立足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在边境地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为内涵的“老山精神”和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深化“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教育,促进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作为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与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并非孤立的政策实践,而是不同历史阶段边境地区发展战略的有机延续与深化升级,二者共同指向并服务于“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的总体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筑牢发展基石。
作者系中共文山州委党校讲师、文山州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