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济源市地方史志办点校的清·康熙《济源县志》中,对石晋别墅有如下记载:“在今石村后。五代晋高祖微时居此。”这一记载,源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济源县志》卷之五《古迹》中“在今石村后五代晋高祖微时居此”的记载。
古代典籍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为方便阅读,点校本断句后加注了标点。然两句之中,第一个句号应加在“村”之后,还是“后”之后,却成一大疑点。因这个句号位置不同,其意也会大相径庭。在史料中,常有把五代称为“旧五代”,亦有“后五代”之称。
再看“五代”之后,历朝历代史记和地方史志,对石敬瑭别墅的记载。具体内容如下:
元代札马刺丁、孛兰盻等人(1303年)撰成的《元一统志》(后经赵万理校辑)中记载:“石敬瑭别墅。今藏马谷是也。在济源县六十里韩村社,俗呼为特進庄,即潜龙庄也。”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怀庆府志》卷十一(十)《仙释·附古迹》中记载:“石敬瑭别墅。在济源县西六十里韩村,俗呼为特进庄。敬瑭,五代晋高祖也,微时居此。”这样的记载,应源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寰宇通志》,对石敬瑭别墅的记载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沈荃撰修的《顺治河南通志》卷二十《古迹》中记载:“石敬瑭别墅。在济源县西六十里韩村社,俗呼为特进庄。敬瑭五代晋高祖也,微时居此。”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怀庆府志》卷三《古迹》中记载:“石敬塘別墅:有二,一在孟县东十五里,今呼驸马庄。一在济源西六十里韩村社,俗呼为特进庄。敬塘五代晋高祖也,为河阳节度使时置。”这里对“石敬瑭别墅”记载比较详尽,有建成启用时别墅的称谓、地点、时间、彼时村庄的称谓——特进庄。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刊《怀庆府志》卷四《舆地·古迹》中记载为:“石敬瑭別墅:一在县西六十里韩村社,俗呼为特进庄,敬瑭为河阳节度使时置。一在孟县。”着重记载了济源县的“石敬瑭别墅”。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萧应植纂修的《济源县志》卷二古迹中记载是“石晋别墅在今石村后五代晋高祖微时居此一云在县西六十里韩村社俗呼为特进庄敬瑭为河阳节度使时置”,并在卷末《识余》中有言:“五代晋高祖父臬捩鸡当为洛州刺史济其属邑因家焉旧志以今石村为石晋别墅当不虚又韩村古名特进庄亦以高祖所居得名今石村有晋高祖庙。”
综合《元一通志》《顺治河南通志》《怀庆府志》《济源县志》记载,差异如下:
元、 明、清朝代史、省志、府志,对石敬瑭别墅的记载一致,在今天的韩村,名称为“石敬瑭别墅”。
《济源县志》,清代记载的“石敬瑭别墅”,地点在今天的石村,名称为“石晋别墅”。
石敬瑭, 公元930年,任河阳(今孟州)节度使;公元933年,任河东(今太原)节使度;公元936年,黄袍加身,成为后晋皇帝。公元942年去世后,获庙号“晋高祖”。
漫漫700多年过去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修编的《济源县志》记载的“石敬瑭别墅”,地址却变成了石村,名称变成了“石晋别墅”。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找到这一变更究竟源自何处。
我们再拿出这个原始记载:“石晋别墅在今石村后五代晋高祖微时居此”,仅18个字。先看“石晋别墅”中的“晋”字,可理解为“国号”或“庙号”;“微时”这里可理解为石敬瑭还没成就大业,建立“后晋王朝”。若把“晋”先理解为“国号”,一个还没建立“后晋王朝”的石敬瑭,就住上了后晋的别墅?再把“晋”理解为“庙号”,这里指晋高祖石敬瑭,是皇帝去世后获取的。一个没有去世的皇帝,住在用庙号命名的别墅里,这不是笑话?
自北宋及之后历朝历代史料记载,石敬瑭的后晋皇帝,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媾和契丹换取的。契丹入中原后,对公元960年建立的北宋王朝政权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权威史料的编辑者及其后人,不可能把这样一个没有民族基本德性的石敬瑭,时任河阳节度使时,建造的别墅改为“石晋别墅”。
综上所述,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济源县志》卷之五《古迹》中对济源“石晋别墅”前后矛盾的记载,有杜撰之嫌疑。这一记载,恐好多人都难自圆其说。
济源的“石晋别墅”能立足《济源县志》,并能至今得到部分人的认同,起因也源于朝代史、方志史的“石敬瑭别墅在济源县六十里韩村”记述,因这句与事实不符。自济源立县至新中国成立,韩村实际距老县衙八里,距老县城六里,显然与六十里不符。推理有几种可能:笔下之误,抑或是参照系选择混乱及其他原因。这就给了当年的撰志者宽泛的空间、选择石村的一定理由。但他忘了“石敬瑭别墅”在石任河阳节度使所建、基本的常识、基本的史学知识。
笔者是年近八旬的韩村人。村东湨河、商水河交叉口,高出河床十几米河岸的“寨上”,几十米长的秃垣残壁,四散的瓦砾,不远处的石敬瑭小庙,是我们童年时代常去玩耍嬉闹的地方。
20世纪60年代,这里还发掘出一块写有“碑记”的石碑,虽大多数字难以辨认,但“高祖石敬瑭……”字仍清晰可辨。
这块石碑,后来被大家恭恭敬敬地抬放于村中的汤帝庙之中。2022年,村中德高望重的杜作栋先生看中其文物价值,请刘建先生在这块石碑上拓片,效果也不太理想。
如今,年过八旬的毕广奇、毕广禄等老者纷纷断言:当年,他们在汤帝庙中上小学时,汤帝殿正门口东侧镶的志石上,就有“特进庄”字样。
我们亲眼所见的东西,村中流传的石敬瑭别墅、特进庄、潜龙庄、石敬瑭庙的故事,后来我们读到典籍中的有关文字,让我们对“石晋别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出版不久的《承留镇韩村志》,也对“石敬瑭别墅”作了如下的文字记述:寨上的石敬瑭别墅,吸引了周边的达官贵人、富豪绅士成为庄园,庄民们以赐封予石敬瑭的爵位“特进”为荣,将庄命名为“特进庄”。后来,石敬瑭成为后晋皇帝,真龙天子,庄民更觉荣耀,把庄名改作“潜龙庄”。随着时间的推移,庄民听闻石的皇帝是“割燕云十六州、年输布帛三十万匹”换来的,素有寸土必守民族气节的庄民,感觉再用“特进庄”村名不再光荣,甚有耻辱,便弃用“特进庄”村名,以庄民人数最多的韩姓把庄名改为“韩村”,沿用至今。
还有,当年,村民们在“石敬瑭别墅”不远处的“石敬瑭庙”中,将石敬瑭泥塑抛出,扔之于地,抬进关老爷塑像供奉。至今,在全村的父老乡亲中,还流传着“石敬瑭走了,老关爷来了”的故事。
笔者倒认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萧应植纂修的《济源县志》卷二古迹中对“石敬瑭别墅”的记载,较为合理。尽管沿用着它前头《济源县志》前后矛盾的记载,但毕竟把“石敬瑭别墅”在济源韩村也记载了。这就给将“不清楚”弄“清楚”留下空间和余地。想必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史料面世,不准确、模糊的学术事件是会弄清楚的。因不少史料中错误的记载,在后人的求证中获得了真相。
还有令人费解的是,某方志公众号近日提供的“石敬瑭别墅”的史料,史料中如是说:清《济源县志》“石晋别墅在今石村(今塘石村)后,五代晋高祖微时居此。”通览全篇,提供史料者主要为弘扬济源历史文化厚重,为济源旅游发展尽力,这无可厚非,应尽全力支持。但是,不能在石村后加注括号,填上“今塘石村”赫然四个大字,“石村”和“塘石村”是同一个村吗?
我们应对我们身边的历史真实担责,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上面的粗浅陈述,如有谬误之处,欢迎各界学者、权威人士、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声明:为尊重文献史料的真实性,本文使用了部分没有标点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