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五龙口人结“社亲”

□郭红文

在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流域一带,有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当地的一些居民非亲非故,却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以村为单位结为“社亲”,誓约“世代友好,永不翻脸”,像亲戚一样走动交往、互帮互助,一直延续到今天。

什么是“社亲”?我听五龙口镇五龙头村老教师李清岩讲,“社”字,最早在甲骨文中没有左边的“示”字,就是一堆土的形象,指原始先民聚土成堆,用来祭拜土地之神。甲骨文的“示”字,是供奉祖先、神灵的木牌或石头祭台的形象,代指神主。加上“示”字边之后,“社”就是指土地之神“社神”,我们常说“江山社稷”,“社”即指社神,“稷”则指谷神。后来,祭祀社神的地方也称“社”,即社庙;祭祀社神的节日,称“社日”,举行的民俗活动,称“社戏”“社火”。因为社庙是由很多户共同建的,所以“社”又引申为一种基层行政组织单位,类似于今天的“村”,而把所有的“社”会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社会”。古时候,两个村庄缔结为相互帮衬、共渡难关的关系,像走亲戚一样经常往来,被称为“社亲”。

五龙口镇的一些村与沿沁河流域的其他村缔结“社亲”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河头村和沁阳赵寨村,五龙头村和沁阳坞头村,贺坡村和沁阳解住村,化村和沁阳捏掌村,留村和沁阳伏背村,马村和沁阳宋寨村,东逯寨村和沁阳南作村,西逯寨村和梨林镇大许村、沁阳范村,尚庄村和梨林镇梨林村,任寨村和沁阳杨林村,逯村和沁阳东窑头村等。其中,河头村和沁阳赵寨村、五龙头村和沁阳坞头村、化村和沁阳捏掌村这几对“社亲”关系,最具有代表性。

河头村与赵寨村

五龙口镇河头、沁阳赵寨这两个村是“老社亲”,据说已经有400年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其故事在沁河沿岸一带广为传颂。

河头村老党员李占青说,他曾听老辈人这样讲:

在清朝顺治末年即1661年前后,旱情严重,沁阳赵寨人抬着菩萨神像到河头村西北方向的圪瘩坡大庙祈雨。结果到大庙后,看庙的人不让赵寨的菩萨像落地,也不让他们祈雨,理由是赵寨人没有出钱买地方。无奈,赵寨人只好悻悻而归,没走多远,刚好碰上了也抬着神像来祈雨的河头村人。寒暄间,赵寨人对河头人说明了情况。河头村人说:“这没有问题,你们跟着我们,我们走前面,你们走后面,咱们一起去祈雨。”河头村离圪瘩坡近,村大人多,修庙时出钱出力,看庙的人自然不敢阻拦。就这样,两村人一起完成了祈雨活动。此后,赵寨村每次来圪瘩坡祈雨,都提前和河头村约好,两个村一同进行。两村由此播下了友谊的种子,不断来往,相互帮扶,关系越来越密切,最终结为“社亲”。在过去那些兵荒马乱的年月,曾发生过赵寨村人不顾生命危险营救被土匪绑架的河头村族长的感人事迹,也发生过河头村村民到赵寨村保卫家园的动人故事。

新中国建立后,两村在工农业生产中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据河头村村委会原主任李祥润回忆:赵寨村曾帮助河头村建起了手工捞纸作坊、瓦窑、面粉厂、造纸厂、学校等,对河头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同样,河头村也尽其所能,无私地回报赵寨村。据赵寨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卫平说,1961年,赵寨村的牲口麦草告急,河头村迅速组织人员,给赵寨村送去十几车麦秸。1971年,赵寨村急需柳树苗,河头村发动全村人在3天里给赵寨送去3万多株柳树苗。1964年到1973年,河头村先后购买了3台东方红拖拉机,曾连续10多年在农忙时节帮助赵寨村犁地。

除了在工农业生产上互相帮助外,两个村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河头村党支部书记李健康说,在两个村都有剧团的年代,曾约定轮流互演,今年赵寨来河头唱戏,下一年河头到赵寨表演。剧团解散之后,两个村的篮球队及其他体育项目也经常开展友谊比赛。在各种文化交流中,两个村的人都像对待亲戚一样,远接近送、杀猪宰羊的招待,临别都要送出村外好远,挥手致意,久久不愿道别,很多人激动得泪流满面。

长期互相来往,使两个村庄的村民建立起了深厚情谊。除了两村集体之间互相帮助外,私下里两村的群众互相帮助的事更是数不胜数。

河头村80岁的李宗治曾听老人们说,新中国成立前,有一年,河头村有个人去赵寨村赶会卖萝卜。他去得较晚,好地方都被别人占完了。他见一家门前有块空地方,就把萝卜摊摆在那里。一会儿,这家主人出来说:“你这个卖萝卜的,咋把摊摆到我家门口,赶快挪走!”卖萝卜的河头人笑眯眯地说:“到我家了,还不叫我摆摊?”赵寨人奇怪地问:“你家是哪儿的?”当听说是河头村人时,赵寨人不但叫摆摊,中午还给他做了一顿好饭。

同样,河头人对赵寨人也是亲上加亲。赵寨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曾听老辈人说,1968年冬的一天,赵寨村七八个人用平车去克井拉煤。赵寨人害怕路过河头,给“老社亲”找麻烦。去的时候就商量好,装好煤连夜往回赶,争取在天亮之前偷偷地通过河头村。不巧那天下雨了,当时都是土路,泥泞难行,赵寨人拉着车到天明才走到辛庄村。接近晌午时,赵寨人才把煤车拉上了河头村北的堤坡。谁知,刚上堤坡,河头村里突然跑过来两个人,拉住两辆煤车就拐下了堤坡。一会儿,村里又跑出来十几个人,一个劲地说“赵寨亲,不能走,不能走”,硬把煤车全部拉进了河头村。回到村里后,河头村先给“赵寨亲”烧水洗脚,又安排吃饭,非让住一夜歇歇脚再走。“赵寨亲”只好住下,到夜里,有主家把新媳妇用的新绸被子拿出来让他们盖。第二天,河头村给赵寨的每辆煤车安排了两个人、一头牛,一路护送过了沁河,送到赵寨村村口,最后不敢再往前送了,因为再往前送,怕到了赵寨地界,“赵寨亲”又要招待他们不让走。

五龙头村与坞头村

说起五龙头村和沁阳坞头村这两个“老社亲”交往的故事,五龙头村70多岁的老教师李清岩感慨万千。他回忆:

1967年夏天,沁河洪水暴涨成灾,五龙头村新打造的一艘木船,在码头上被洪水冲断缆绳,不知去向。当时,五龙头村有很多人是石匠,靠雕刻石件维持生计,所用石材石料要用船从沁河上游的老红山、字板山往回运。为保证石材供应,村里专门派人花高价从山西买回来百年笨槐木,用很长时间精心打造了这艘木船,还请人在船头上书写了“五龙头”三个大字。全村人吃饭的宝贝被洪水冲没影了,大家心急如焚。村干部急忙组织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后生,背上干粮,徒步沿沁河到下游挨村打听寻找。一天后,一个年轻人回来报信,说船找到了,在下游沁阳市一个叫坞头村的码头上拴着,人们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可怎样前去讨回木船呢?村干部们又犯了愁。这时,有几位老者说:“这事好办,咱村和坞头村过去是‘老社亲’,现在重新认下这门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原来,坞头村也是沁河上一个重要的渡口码头,两村之间很早就结为社亲,只是岁月变迁,有些年头没有来往了。

说起来,这两个村还真是有缘。五龙头的大木船顺着沁河跟着洪水冲冲撞撞漂了10多公里,凑巧被在岸边看水情的坞头村人发现了。几个年轻人冒着风险凫水过去,用绳索把木船拉到岸边,拴在了自家的码头上。有一位老者看到船上写有“五龙头”三个字,就嘱咐那些年轻人:“这是咱‘老社亲’五龙头村的船,要好好保管,赶紧派人去通知人家来领取。”

再说五龙头村人,听说木船是被“老社亲”留下了,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一边精心准备,一边派人到坞头村联络。这天一大早,村里的主要干部和数名老者、年轻人,抬着礼物,敲锣打鼓到坞头村认亲。坞头村的乡亲们也早已迎候在村头,两家相见好似亲人久别重逢,长者在一起追忆“老社亲”的过去,年轻人在一起载歌载舞,一派欢乐祥和的氛围。

坞头村好吃好喝招待“老社亲”住了一晚,第二天天刚亮,就派出十几名壮汉,伙同五龙头村的多名后生,用大绳拴好木船,逆流拉纤而上。大家齐心合力,唱着高亢激昂的船工号子,到晚上掌灯时分,终于把木船拉回到五龙头村的沁河渡口,结结实实地拴在了石桩上。那天,五龙头村的很多村民,打着马灯在渡口迎候。他们紧紧握住前来送船的“老社亲”的手,一个劲地致谢。有人说:“幸亏是‘老社亲’发现了木船,如果被洪水冲进了黄河里,那我们到哪里去找呀?”

据坞头村老人任宁州回忆,从那以后的每年春节,两村都要互访,看望村里的困难户、五保户,像走亲戚一样。有一年春节,坞头村的怀梆剧团到五龙头慰问演出,连唱了三天三夜。五龙头村的乡亲也是杀猪宰羊,盛情招待。

五龙头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军说,亲情般的来往互动,加深了“老社亲”的深情厚谊。比如,坞头村集体建设需要石灰,五龙头村听说后,立马派人送过去;建房屋、修水渠需要匠人,五龙头村会赶紧派石匠前去援助;要是有村民去对方村里办事或者路过,一旦泄露了身份,都会被“老社亲”热情地挽留招待。

化村与捏掌村

化村和沁阳捏掌村的“社亲”关系,也由来已久。

据化村老党支部书记郭思俭讲,晚清时,每年的元宵节,豫西北一带的老百姓,特别是河内县(沁阳市旧称)沁河北岸一带的群众,都要抬着贡品,到济源城的济渎庙祭祀水神。有一年正月十五,捏掌村的祭水队伍行至化村和尚庄之间的“官道”上,遇见了化村的祭水队伍。祭祀活动,民间很讲究谁先谁后,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化村人没有耍威风,而是礼让捏掌村的人走在前头。就这样,两村人一同前去祭水,一路上越聊越亲近,干脆结成了“社亲”。到如今,算起来已有100多年历史了。

化村党支部书记郭先根曾听老辈人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化村和捏掌村都有剧团,唱的都是怀庆越调,俗称“老越调”或“小蛮戏”。每年春节,两个村都互相到对方村里演出,后来改唱豫剧后,这样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捏掌村村大人多,经济条件要比化村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捏掌村的“东方红”拖拉机经常在秋收后来帮助化村犁地翻田,捏掌村的电影队也时常来化村为社亲放映电影。1973年,捏掌村帮助化村修建了造纸厂,并提供技术,使化村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成为当时济源有名的先进村。

说着相同的方言,喝着同一条沁河水,沿沁河五龙口镇与沁阳一些村庄形成的古老的“社亲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党的二十大以来,立足新时代、新起点,社亲文化被融入党建、扶贫、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新内涵。社亲之间不仅支部亲、党员亲、群众亲,而且产业亲、民生亲、就业亲,为社亲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作者郭红文,男,1966年生,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济源市五龙口镇化村人,供职于五龙口镇政府。)

2025-06-26 □郭红文 1 1 济源日报 c_125766.html 1 五龙口人结“社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