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王庄:传统村落的华丽转身

□刘伟应

在济源市大峪镇境内,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山是王屋山余脉,水是砚瓦河清流,山上有蟠桃和杜仲,水里有鱼虾与荷花,山脚路旁既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民居,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书屋酒吧……这不是世外桃源,这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大峪王庄。她原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如今已华丽转身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AAA级旅游景区”。

一、区位与沿革

王庄地处济源市西南部,离市区约18公里,南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西距王屋山风景区各约20公里。全村地域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6个居民组165户600多口人。黄河一级支流砚瓦河穿村而过,在这里拐了九道弯。村庄依山沿水而建,整体上呈“几”字形布局。

王庄建村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相传,当时为避战乱,有35人从山西洪洞县逃荒,辗转迁徙,到这里落户生根,繁衍生息。

早期的王庄由散落在各处的几个小自然村组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管理,这些自然村被合并,统称为王庄村民组。当时,王庄村民组人口较少,多以周姓、刘姓为主,村落沿山沟线状分布,背山面水,便于生活。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村落建设用地需求增加,村民开始沿山势往上建屋,于是逐步形成了今天依山就势、层叠分布的村庄格局。

二、古建民居

王庄村落形成初期,建房选址顺应自然地理条件,依山就势而建,整个村落沿山沟依次排开,房与街齐、呼应顾盼、自由分布而又颇有秩序。主要街巷在村落中部,呈东西向延伸,具有传统街巷的特点。

因受地域限制,在建筑布局上,王庄民居力求向上部空间发展,房屋底面则随倾斜的地形而变化,因此出现了错层、掉层、附崖等多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特色,当地人称之为“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

王庄传统的建筑类型,多是土坯砖块墙、坡屋顶的单一民居。屋顶为双坡抬梁硬山顶,由三架梁木构建承重,即土坯砖块墙上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上承脊瓜柱,脊瓜柱托着脊檩。承托屋顶荷载的木构件,采用榫卯结构,既能统一制作装配,又能方便拆卸、维修和重复利用。木构件多采用小块木料拼合、斗接或包镶,使其发挥大料的作用,可以避免结构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王庄传统民居不仅有两进院落、四合院落,还有“U”型院落。其中,四合院多为二层建筑,由正房、东西厢房、辅助用房等组成。一层用来居住,二层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墙体用土坯烧制的砖块砌成,坡屋顶覆盖灰瓦,屋脊上设置有五脊六兽。墙体外刷一层石灰,具有防雨水冲刷的保护作用。建筑局部装饰门窗等构件均为木质,做工精细,雕刻考究。

王庄现存有大量的明清建筑,在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时,被纳入统计的古建筑有19座。传统建筑房屋有土坯瓦房、砖瓦房或土窑洞,皆有百余年历史,极具明清时期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三、历史文脉

王庄村落内历史环境要素种类丰富,有古庙、石磨、石碾、石桥、古官道、古树、古河道、古泉、古烽火台、石碑等。它们为探究王庄村落的历史沿革、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历史变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其中,以三官庙和烽火台最为典型。

王庄村三官庙,建造于明初,清嘉庆年间重修。共有三殿,分别为正殿三官殿、配殿火神殿和广生殿,供奉城隍、火神、朝官等,彩塑神像,形式精美,栩栩如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官庙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99年,王庄村民集体募捐,对三官庙进行了重修。每年农历2月25日,王庄都要组织举办庙会,邀请戏班在庙前连唱三天。此外,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附近村民都会前来祈福,表达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中国古代的战略性建筑,一般建在险要处或交通要道上。烽火台主要用于发送战报,传递紧急军情。古时,人们一旦发现敌情,若是在白天,就燃烧掺有牲畜干粪的柴草,释放浓烟;若是在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后方军民看见浓烟或火光,便知有战事发生,继而做好防御准备或出兵相助。

在王庄村的历史传承中,也留下了怀梆戏曲、传统医学等非遗文化。

怀梆是流行于古怀庆府及周边的一个地方特色剧种,是河南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由社火、海神戏逐步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时期,怀梆就在王庄村扎根。如今,王庄村成立了“老怀梆戏班”,传承这一古老的戏曲文化。

王庄地处浅山丘陵地带,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王庄村卫生室非遗传承人薛温武精通古法烧伤烫伤治疗之术,声名远播。他坚持亲自上山采摘本地草药,或购进外地地道药材,遵古法炮制,有不少疑难病患者特别是烧伤烫伤患者前来求医问药。薛温武去世后,薛迎梅传承了他的烧伤烫伤治疗之术。

四、红色记忆

王庄村不仅有旖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砚仙联抗日自卫团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砚仙联是民国时期大峪境内的一个联保,辖大沟河、苇园、砚瓦河、仙口、柳园、杚栏庄、董岭7个保、100多个自然村。境内沟壑纵横,山岭连绵,地势险峻,扼守着黄河关阳渡口和长泉渡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春,大峪王宗海、卢景秀等在中共济源县委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的领导下,成立了砚仙联抗日自卫团。他们联络各村坚壁清野,不给日伪出粮、出人,建联络站护送情报、袭敌碉堡、清除汉奸、保护群众,或与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八路军游击队配合,发起集中对日作战,成为威震西南山区的一支地方武装。1944年8月,在胜利完成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的第一次豫北战役任务后,王宗海率部编入太岳军区独立第二支队,随后参加了济孟、沁阳、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著名战役。

2021年,“砚仙联红传馆”在王庄村建成开馆,如今已成为济源市一个重要的红色教育阵地。

五、旅游振兴

2015年,王庄村被认定为河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村,由河南交通投资集团结对帮扶。省交投驻村工作队与镇、村两级干部通过调研,决定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王庄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2015年至2017年,省交投集团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先后投资217万元,在王庄村建成“花溪客栈”,包括占地500亩的花溪汽车旅馆和4个房车营地。优美的环境,周到的服务,很快得到了省内外户外爱好者的青睐,使这里成为一个时尚的网红露营基地。

花溪客栈的建成,让一部分王庄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月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随后,省交投集团又投资100万元提升了村党群服务中心,并在村民聚集区安装了91盏太阳能路灯,铺设了周庄居民组“桃花健身步道”,完成了停车场二期改造和自来水水网改造。

这一时期,省交投集团还向辖区河南丰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5万元;投资50万元对东山老宅进行改造,并建成酒坊和土特产展销商店,由济源市恒盛贸易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较为丰厚的固定收益;又投资67万元,在村内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委托给济源大美大峪实业公司经营管理,每年又可为村集体增加一笔固定收益。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及村内产业的逐渐壮大,使王庄村村集体收益和群众收入不断增长。王庄村于2017年底实现脱贫摘帽,并被评为济源市“十佳特色旅游村”“扶贫工作先进村”和“全域旅游工作先进村”。

2018年初,中央下发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让王庄村和驻村工作队更加坚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此后,王庄以创建济源市首家AAA级乡村旅游景区为目标,以汽车公园、太行周庄农家乐为龙头,在服务和经营上示范引领,带动全村旅游业发展。

2018年至2020年间,投资2000余万元,先后实施各类项目40余个,包括修建“组组通”水泥道路、新建标准化公厕、新修滨河登山步道、完成电网改造和饮水安全工程、增设信号塔实现通信信号全覆盖、扩大太阳能路灯安装范围等,加快了王庄村乡村振兴的步伐。在旅游项目上,新增冬枣、油桃、樱桃、蟠桃等鲜果采摘园十余个,新建老窖酒坊、特色民宿、宝葫芦长廊等旅游项目十多个,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业态。

2021年,投资500万元的砚仙联红传馆开馆,很快就成为党性教育和青少年研学的重要阵地,还被济源市委党校列为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和村民增收。

与之同时,王庄村还鼓励村民开设农家乐、民宿、休闲农场等,并坚持开展登山、垂钓、小吃节等旅游活动。在驻村工作队和村集体的大力支持下,王庄村群众先后开办家庭宾馆20余家,建设垂钓乐园5处,发展特色小吃和小商品销售店9家,实现了“让来的人从玩半天,到吃一顿,再到住一宿,离开的时候还不空手”的目标。

继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生态文化村”后,王庄村又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成功蜕变,探索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王庄模式”,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本文作者刘伟应,女,1997年2月生,大峪镇林仙村人,供职于大峪镇党建办。)

2025-06-26 □刘伟应 1 1 济源日报 c_125765.html 1 王庄:传统村落的华丽转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