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济源纪检监察系统开展“领导干部到镇(街道)接访、纪检干部到村(居、社区)走访”活动以来,每周三去村中走访成了我的习惯。
俗语说:雨生百谷!但谷雨时令已过,天仍久旱不雨。让农门出身的我很是担心,抄起电话连问了好几个村儿。当听说有个村“地一点儿也没浇”,心急火燎的我,在办公室里再也坐不住了,忙驱车往那里赶。
四月的乡间,蓝天白云,万物葱茏,美不胜收,但我却“美景如画无心赏”!忽然看到路边有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拿着水管正在浇门口的菜,我忙停下车问:“大爷,您家的麦浇完了?”“没呢!”大爷抬起头,焦灼地望着远处绿油油的麦田,忧心忡忡地说,“‘谷雨有雨囤满粮,谷雨无雨愁断肠’!门口的菜还能用水管浇浇,可地里的麦子却因干渠里水小还没浇上!”“浇麦干啥?”一旁的孙子一边用水擦着车一边说,“又挣不了几个钱?”“你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这个饱经沧桑的大爷,若有所思地回忆道,“要是遇到灾荒年,‘金疙瘩银疙瘩,都不如手里有个馍疙瘩’!” 我关切地问道:“现在浇,晚不?”“现在正值麦子拔节灌浆的关键期……”大爷擦了一下额头的汗,很是忧虑地说,“浇得越晚,对收成影响越大!”“水渠在哪儿?”我接着问道,“我想去看看!”“你看那儿……”他用手指了远方说道,“高压线塔那里!” 还没到干渠前,我远远就望见有不少人聚在那里。抵达干渠,我一边关车门一边急切地问道:“水大点儿没?”“‘外甥打灯笼——照旧’!”一位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老者垂头丧气地答道。
看着那一张张因缺水而愁眉不展的脸庞,我心中暗想:亲爱的,当你在城市里打开水龙头,水就“哗啦啦”流的时候;当你拿起水杯,“咕咚咕咚”仰脖喝水的时候;忘记关水龙头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离你不远的地方,正有人因缺水而烦恼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着百姓那一张张焦灼的面孔,我回想起儿时跟着父母不分昼夜等水浇地的场景。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真意。作为一个外乡人,二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的我,考到济源后就常听人说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山区群众不再受干旱之苦,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绳索拴身、劈山凿石,建成了长达120公里的愚公渠,让靠天收的40余万亩薄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而今,年届不惑的我站在愚公渠上,看着一渠清水窄窄地从远处的山岭之间盘旋而来,感触良多。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但生命的厚度我们却可以掌握。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我们决不能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而要干些像愚公渠一样解百姓之所需、急百姓之所急的实事好事,人生才算真正有意义!
这时,听得渠旁的群众大喊“水来了、水来了”。我抬头一看,水渠中有一股大的水流奔涌而来。这“哗啦啦”的大水,灌饱了干渴的麦苗,润展了老农的皱眉,欢快的水声和着百姓开心的笑声,在玉川大地演绎着丰收在望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