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五龙口沁河双曲拱大桥修建琐忆

□王占雨

沁河是黄河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全长485公里。它大体上由北向南奔流,穿越太行山,在晋豫交界的紫柏滩进入济源市境,后蜿蜒流向东南,经济源、沁阳、博爱、温县,于武陟入黄河。

五龙口镇(原辛庄公社)是沁河出太行入豫第一镇,历史上被沁河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其中,沁河以北有13个行政村,清代时实行“里甲制”,该区域曾被统称为“大河里”①。

出太行峡谷后的沁河上,有两座公路大桥相比邻,一座竣工于1970年,由原新乡地区交通局勘探设计、辛庄公社民办公助修建;另一座竣工于1999年,由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设计、水电部十一工程局承建。习惯上,当地人称前一座桥为“沁河老桥”。

沁河老桥全长235米,采用传统的双曲拱结构,有6座桥墩台,共5孔,每孔净跨度40米、高7米,每座桥墩上有左右各4个大小对称的n型耳孔,桥面行车道宽7米,可并排通过两辆载重60吨的大车。它是济源境内沁河上首座公路大桥,也是当时豫北地区跨度最大的拱形桥。在其南端西侧不远处,就是被誉为“北国都江堰”的古代水利工程秦渠枋口。

沁河老桥的修建,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沁河老桥建成前,两岸百姓主要靠舟楫摆渡或蹚水渡河。冬春季枯水期,人们过河还算方便;夏秋季汛期时,河水暴涨,波涛汹涌,连船都无法摆渡。沁河北有首民谣说“有女不嫁沁河南,隔河瞧亲真熬煎”,形象地道出了老百姓的过河之难。新中国成立后,大河里人民更加期盼在沁河上建一座桥,以方便生产生活。

1969年,出于“三线建设”需要,国家开工修建焦枝铁路。铁路沿太行山由西向东从辛庄公社穿过,在沁河上设计有一座铁路大桥。辛庄公社党委、革委会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机遇,经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铁路桥下游100米处修建公路桥。当时的想法是,国家建设铁路桥可为公社建公路桥提供电力支持,有利于减轻施工难度。

当年7月,公社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赵秀茹(女)为指挥长,公社干部邢善淸、赵永亮、孔庆琛等为成员的建桥指挥部,从社直单位抽调了工作人员,负责物资供应和后勤服务。同时,聘请县交通局的苏世昌、沁河广利渠渠首的肖明西、沁河省庄水文站的陈义贵三人为技术员,全面负责大桥方案设计、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理。

当时物资极度匮乏,辛庄公社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民动员,民办公助”的建桥方案,采用民工建勤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形式。所谓“民工建勤”,就是由周边受益的群众参加义务劳动,按各村人口摊派任务,除了出工出勤,还要自行承担资金、粮食、工具、材料等物资供应。参建民工以连排单位建制,各村统一记工分作为民工报酬,每个劳动日仅有两角钱。

建设沁河公路桥,新乡地区和济源县都十分重视,但限于财力,地区只补助20万元,县财政拨款10万元,后来又陆续解决了6万斤粮食,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资金、材料缺口很大,重要的钢材、水泥等建材无从筹措,指挥部就采取对公社、各村和社直单位分级摊派,并将施工所需用的车辆、水泵、草绳、麻袋和木料等筹措任务分解到了各村。

开山爆破取石需要用炸药,指挥部从当地找来技术员,用硝酸铵炒制炸药,或用土制火药替代。为搭建桥墩基架、堵河围堰,各村拆了许多生产队旧屋和群众的旧房,拆下的门板、木料都无偿送到工地。有些党员和村民甚至把为儿女做嫁妆的木材也运来支援建桥。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一不等,二不靠,自力更生建沁桥”“出大力流大汗,要为修桥做贡献”,全公社很快形成了人人支援大桥建设的热潮。

焦枝铁路和沁桥工程建设都需要公社提供人力,一度出现用工矛盾。公社党委统筹调配,向焦枝线输送800名青壮劳力,组成辛庄公社民工团;同时组织1200名民工,组成开山爆破队、石沙运输队、桥基开挖队、河道排水队和后勤服务队,投入公路桥建设。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公路大桥于当年8月正式开工。一时间,沁河滩上摆开战场,红旗招展,机器轰鸣,人声鼎沸。

11月至12月,大桥施工进入关键阶段。入冬后的沁河水量减小,利于施工,但河道上寒风凛冽,经常风沙漫天,让人睁不开眼睛,甚至在夜间掀翻工棚,人们只好在土坎边裹着被子挤在一起御寒休息。但这些都没能挡住大家的建桥热情。

6座桥基坑要下挖河道8.5米深。1号2号基坑在沙滩,3—6号基坑在河道水中。有时,因水泵故障或临时停电,坑下瞬间涌水,民工要跳在齐腰深的水中轮班作业。1号基坑开挖时遇到了暗流,地下水突然冒翻,基坑大量塌方,淹没了水泵,整个工地几乎瘫痪。二连指导员、党员李思孔一马当先,带领民工一边排水,一边跳入坑下抢险更换水泵,花了四个小时才恢复了作业。李思孔在水中曾连续作业七天七夜,最终确保1号基坑按期完工,成为工地上学习的标兵。

4号基坑开挖到6米深时,一连5天漫天大雪,民工们顶雪鏖战,在基坑前宣誓:“风雪交加天地寒,四号基坑大会战;革命不怕死,哪怕风雪天,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任务提前完!”负责3号基坑开挖的民工,同样也不甘落后,他们的誓言是:“明知挖坑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哪怕死在3号坑,坚定不移无怨言!”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民工们日夜苦战,轮流倒班,双双胜利完成基坑开挖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了15天,为下一步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

指挥长赵秀茹带领邢善清、赵永亮等工作人员,昼夜在运输线和施工线上巡查,并推行“战地工作法”,把指挥部迁移至施工现场办公,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过夜。指挥部还创办了一周一期的手刻蜡板《建桥战报》,对工程进度、模范人物、先进单位进行宣传报道。指挥部还在工地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流动红旗在各作业队之间轮流传动,也极大地鼓舞了施工民工,涌现出“青年突击队”“红嫂炊事班”“老汉运输队”等一大批先进群体。

从1969年8月到1970年4月,历时9个半月战天斗地,辛庄公社28个民工连1200位民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硬是靠一双老茧手、两只硬脚板、一副铁肩膀,在1970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了沁河大桥的修建任务。

据统计,建桥投工近20万个,开挖沙石1.7万方、回填1.4万方,开山消耗土制炸药15吨,用去钢筋31吨、水泥1200吨、木材200方,浇灌混凝土2550方,垒砌桥墩使用净石2000方、毛石2500方,浆砌块石3390方,自制箩筐3000个,采集石子2000方。为支援民工建桥,全公社3.7万名群众人均贡献了8斤口粮。可以说,沁河双曲拱大桥是辛庄公社广大人民群众勒紧裤腰带,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完成的时代壮举。

沁河双曲拱大桥的修建,彻底结束了辛庄公社被沁河南北分割的历史,解决了两岸百姓的交通难问题,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它也成为豫西北晋煤南下和沿太行济焦两地通道上的重要桥梁,有力促进了域内和对外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1970年4月25日,沁河双曲拱大桥浇铸合拢,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当天,恰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升天了,沁桥合拢了”,对辛庄公社干部群众来说,这一天可谓“双喜临门”。7月1日,焦枝线沁河铁路桥通车。8月24日,沁河双曲拱公路桥举行通车典礼。两桥毗邻,一高一低,相映生辉。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焦枝铁路建了复线桥,利用双曲拱桥过沁河的207国道(今208国道)改线后,又建起新的公路大桥。如今,再加上南太行高速公路沁河特大桥,在沁河出山后不到两公里的河面上,耸立起5座桥梁。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沁河双曲拱大桥负重半个多世纪,已伤痕累累,当年的建桥人也大多年岁已高或已经离世。如今这座老桥虽然停用了,但她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飞架在沁河两岸,记录下五龙口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历史,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注:①大河里:大河,指黄河的支流沁河。据《济源市志》:“清顺治年间,济源共有5个乡,21个里,209个甲……1928年,全县划分为7区、21里(100户为1里),每里又分10甲。”大河里为21里之一,是今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以北、太行山下的一块地区,包括贺坡、省庄、山口、西窑头、尚庄、东逯寨、西逯寨、任寨、马村、逯村、化村、留村等12个村庄。“大河里”是济源早期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地区,既是济源四个坚持敌后抗战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八路军太行、太岳区南下的重要通道。

(作者注:采写此稿过程中,查阅了市档案馆和五龙口镇政府档案资料,同时得到五龙口镇原党委书记、轵城镇原党委书记、原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李道忠先生的鼎力帮助,深表感谢。)

(本文作者王占雨,1956年生,中共党员,济源市五龙口镇西逯寨村人,曾任安阳市汤阴县农牧局副局长,济源市坡头镇科教文卫办主任,现为市老干部通讯组组长。)

2025-06-12 □王占雨 1 1 济源日报 c_125384.html 1 五龙口沁河双曲拱大桥修建琐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