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历史上先后存在两条济水。大意是说,《山海经》记载的是史前大洪水之前的济水,距今约4300年前;《禹贡》记载的是史前大洪水和大禹治水之后的济水,距今约4100年;《水经注》记载的是北魏时期的济水,距今约1500年。《山海经》记载的济水流经“钜鹿泽”,不与黄河交叉;《禹贡》和《水经注》记载的济水流经“荥泽”,横穿黄河。它们在地理上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济水。
虽然学术研究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论点必须有论据支撑。作为生活在济水流域的学者,我们有责任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济水文化。由于济水流经中原腹地,所以济水也是中原的、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我们应以敬畏之心和开放态度,科学地研究中国“四渎”之济水。为此,我们发表一点粗浅看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古今文献
《尔雅·释水》曰:“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长江、黄河、淮水、济水,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最古老的四大水系。而古代典籍记载最早、最详尽的济水,莫过于《尚书·禹贡》和《水经注》。《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虽然未作细述,但是也有始有终。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有两卷,洋洋洒洒一万六千言。书中说,济水在王屋山发源后,潜行地下,又在原城复出,经温县入于河。越过黄河经荥阳,在阳武故城分为北济、南济,历封丘、济阳故城等地进入山东,经定陶故城、乘氏汇入巨野泽,又经寿张故城、须昌故城、平阴故城、历城故城、台县故城、梁邹、临济故城、千乘、利城、琅槐故城,然后汇进渤海。
当然,记载济水的还有其他文献。班固《汉书·地理志》说:“沇(济)水从王屋山发源至入海,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段玉裁注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比较详细:“前志(汉书)垣(今山西垣曲)下曰: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今河南温县武德镇)入于河。轶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一千八百四十里。过郡九者,河东、河内、陈留、梁国、济阴、泰山、济南、齐郡、千乘也”,等等。
济水是一条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争论最为激烈的河流。影响最大的突出表现在:一、对济水人格化精神品质的称颂,等级最高;二、中原地区至今遗存六七十处济渎庙,这些庙宇中,尤以济源庙街济渎庙建筑规模最大,祭祀规格最高,位居“四渎”之首。争论激烈则是因为,历史上对济水是否曾经独流入海、如何独流入海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济水的探索热情始终未减,出版研究专著层出不穷,堪称我国学术界特有的“济水文化”现象。由于济水历史演化的复杂性,现代《中国河湖大典》《河南省水利志》均未设置章节专题记述。而《中国河湖大典》不仅是一部专业工作者查阅检索的案头工具书,也是人们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的权威依据,被誉为“当代《水经注》”,入选标准自然要求很高。为达存史、资政、育人之目的,深化对济水、济渎的全面认识,《河南河湖大典》采取包容性最大的开放态度,充分展现迄今不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望得到完整、系统、真实、准确的“济水称渎”的历史真相。为此,我们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五年来又与济水文化调研组结合古今文献,追寻民族历史记忆,实地考察文化遗存,开座谈会征求各方意见,并运用卫星遥感、地质勘探、考古发掘等现代科技手段,从济水产生的水文和地理条件、济水与黄河的空间关系入手,认真梳理其本与末、终与始的关系,通过辩证地科学推演,对中原水系变迁进行审慎评估,力求还原济水与济渎的来龙去脉。2021年,《河南河湖大典·综合卷》附录了《济水》篇,该书在北京评审时,被专家誉为一个“亮点”。
二、源头探索
济源平川周边的王屋山、太行山,上部覆盖有第四纪黄土,下部是石灰岩、页岩、砂岩等钙质岩层,通过大气降水入渗后,在地下容易生成各种溶蚀孔洞,古代典籍将这种漏斗地貌称为“濩(hù)”(即地表水下流渗漏貌,至今山西阳城仍有濩泽河)。山上水流下渗遇到隔水层后,成为承压型地下水,在适当时候就会涌出地表。人们将天坛峰下的太乙池当作济水的终极之源,可以说是对济水源头的提炼升华,文化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济源古称原。最初的“原”是会意字。古文写作“厵”,表示众泉从山下涌出;篆文写作“ ”,指水流起始处。现在我国各种词典,“原”字的第一释义,均指水源的本字。目前发现的原城遗址,正好处在济水东、西两源之间。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河南省水文地质二队长期勘探,证明济源平川表面覆盖着8米厚的粉质黏土,从而形成良田万顷,同时又是相对的阻水层;从此往下有五十多米的含水层,依次为卵石、砂卵石、卵石,它们无疑是从三面山上冲积而来,成为周边的汇水区域;再下至80多米,有20米以上的泥岩隔水层,在城东10公里处逐渐抬升,具有拦水作用,因而济源盆地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地下“水库”。这种地下含水层厚度大,补给区域广,水量自然丰富。而龙潭、济渎庙一带地势低凹,地表阻水层相对薄弱,四周汇集的地下水压力较大,于是就源源不断喷涌而出,济水之源就是这样形成的。
济水是一支神奇的河流,其源头由上百眼喷泉汇聚而成。它们不舍昼夜地喷吐着高大的水柱,水花激溅,訇(hōng )然有声。阳光照耀,五彩缤纷;数九寒天,热气腾腾。柱顶水花落地震耳欲聋,场面神秘壮观,睹之惊心动魄。若上溯至几千年前,植被茂密,降雨充沛,济水之源的喷泉何止千百!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喷珠泄玉、灿若繁星的情形呢?在远古时代,人们将这些神秘而宏大的泉水选择两个作为代表,奉为济水之源自然顺理成章。
山西垣曲自古以来就有一条沇水,源于历山,南流进入黄河,与济水完全不是一个水系,但它并不影响人们对《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的迷恋。据说大禹治水时以应龙作引,在垣曲导沇水潜行东流,穿越西阳河刚到东阳河,应龙便探出头来。于是,禹王挥动神鞭击石惩戒,强迫它入地,从地下穿越王屋山,到达原城后方准其露头,于是济水重源双发。地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西阳河、东阳河,说明是地表径流;沿途石龙沟、鞭打岩、索泉岭,反映大禹“导沇水,东流为济”的路线。
从地质角度讲,王屋山前的封门断层向西延伸至垣曲盆地,向东达到济源平川。大家都知道水向低处流,沇水或太乙池下渗后,完全有可能通过封门断层,在地下穿越王屋山,在原城附近喷涌而出。因而说沇水或太乙池是济水的源头并非不可以。
三、流向考证
(一)地形研判
太行山-王屋山为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在中国大陆地貌格局演变的漫长过程中,黄土高原的水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经历了由东向西的河流变化为内陆湖泊,再变化为向东奔腾的河流。上述水系变化,太行山-王屋山是重要的转折点。在黄河干流尚未形成之前,山陕黄土高原分布着一些独立的湖泊,并且互不相通。当地壳运动出现裂隙,湖水开始从东部山地的垭口向外溢流,并不断向下切割,逐渐贯穿三门峡、八里胡同后,才最终形成流入大海的黄河水系(这里对黄河的形成演化过程和贯通时间不作过多探讨)。在黄河出山进入华北平原后,因地势平坦,流速趋缓,泥沙沉积,慢慢会成为悬河,导致下游经常决溢改道,南北交替汇入黄海或渤海。根据有关研究,黄河最初形成并非向东北注入渤海,而是长期向东南流入黄海。济水本是华北平原最古老的河流。当黄河流入黄海时,发源于王屋山的济水,是能够独流进入渤海的。
黄河改道大约发生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黄河北徙沿太行山自河北平原入海,济水在今河南荥阳附近被黄河拦腰截断,形成了入河之济和出河之济。这个重大的水系变化,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发生的历史地理空间和时间节点。《禹贡》显然对济水进行了一番开源拓流式的包装:“导沇水,东流为济”,然后跨越黄河“溢为荥”,又潜流至“陶丘北”,经过菏泽汇合汶水,便在齐地(汉代琅槐县)进入渤海。由于济水流经华夏先民主要活动的中原地区,泉水清澈,河道平稳,为人们在饮用、灌溉、养殖、水运等方面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而受到广泛敬重。济水虽被北流黄河分为南北两段,由于黄河是浑的、济水是清的,古人很容易把黄河与济水明确无误地区分出来。加上古代交通阻隔,不便对河流作出详细的科学考察,于是约定俗成认可了《禹贡》的说法,至今济水流过的地方志中,都有古代济水的记载。
从夏代开始直到公元1128年的3000年间,黄河一直北流,除个别时间段外,没有南泛淮北或东侵鲁西,中原地区主要流淌的是济水。这就为中华文明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的地理环境,使夏商周等文化在此的兴盛和发展成为可能,也是济水崇拜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科学推演
根据历代济水的不同演化进程,《河南河湖大典》将其划分为完整水系、部分分离、完全分离三个时期。
完整水系 独流入海 根据对黄海海州湾及黄淮平原、河北平原地质勘探和考古成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海州湾以东含有1万年以来黄河泥沙沉积物,河北平原地下古河道地层中富含距今7500年~4500年的淤泥、草炭及植物根系类非黄河主流河道特征的亚黏土;而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年~4000年)不见于黄淮平原,可以确定距今大约7000多年到4000多年间,黄河长期南流入黄海。这就为济水流入渤海开辟了时间窗口,提供了通道保障。
南太行山、王屋山余脉南山岭-清风岭、崤山支脉邙山岭,被河南省地质专家形象地称为“大地上隆起的三个爪爪”,其间有两个天然平川,一个是黄河滩区,另一个是济源所在的“怀川”。两川中间的南山岭—清风岭,是黄河滩区和怀川的天然分水岭。济源所在的怀川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然会控制区域内河流的大致流向。因而在温县与武陟交界的清风岭尽头,自古便有“悬河头、百川口”之称。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济源当时还有湨(jú)水、浝(máng)水(今蟒河)、漫流水、涂沟水、天浆水(金线河)、沁河等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至今仍超过15亿立方米,在向东南流动的过程中,融会贯通势在必行。因此,济水实际上应当是流出济源所有水系的总和。如果黄河南流入黄海时,济水在流入渤海的途中,还会有黄河溢水以及源于泰山西部、甚至太行山东侧的其他河流陆续汇入,使其成为华北平原上一条泱泱大河,济水独流入海不成问题。
部分分离 河媒济水 《尚书·禹贡》是可信度很高的最早期文献,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距离《禹贡》济水过了一两千年。当时,济水已是被黄河截开分成两段。由于黄河溢水对荥泽的大量补充,北段济水与南段济水之间相当长时期内仍存在水体联系,处于部分分离状态,黄河是两段济水联系的主要媒介,这时可称为“河媒济水”。
完全分离 文媒济水 在河媒济水后期,北段济水依旧汇入黄河,而荥泽逐渐被黄河泥沙淤塞,两段济水遂失去了黄河这一媒介,处于完全分离状态。但古人以长期积淀而来的水名、地名和情感等文化因素为媒介,将流淌于其故道中的水流仍旧看作是济水。为化解“济渎”名不符实的尖锐矛盾,古代哲人臆造出济水“三伏三见”学说来圆场。这时,济水崇拜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浓烈。从隋代开始,朝廷在济水之源建立济渎庙,官方在此的祭祀活动日益隆重,一直持续到清末。文化界对济水、济渎的阐释也日显厚重,济水享有了越来越煊赫的地位。已经消失的济水以文化为延续的主要媒介,这时可称为“文媒济水”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