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书香郁浓

□贾红松

吉利历史悠久,安然于黄河北岸。西和西北接壤济源市,北和东与孟州为邻,南与十三朝古都隔河隔山遥望。夏以降,这块古老土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瓜瓞绵延,生生不息。

2019年五四青年节前,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揭晓,黄河北岸一个书香郁浓的大家庭摘得桂冠。父亲吴元礼擅诗词歌赋,儿子吴文奇专散记随,孙女吴晨歌精短文通讯,一家三代个个怀才,人人璞玉,惹人眼羡。

我与吴文奇交往较多。吴文奇比我年长,为兄,他是中作协会员,第十届全国作代会代表,“河洛讲坛”系列讲座主讲之一。我在洛阳图书馆聆听过文奇兄的《黄河北岸,有一片洛阳的天地》,讲稿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俊采星驰,反响热烈。接触多了,更佩服文奇兄古文积淀之厚重,现代文学涉猎之宽泛。他还兼中石化作协副主席、洛阳市作协副主席等职,案牍之余,笔耕不辍,著作颇丰。

父亲吴元礼先后在济源三中、一中耕耘杏坛,桃李满园。吴元礼先生所作的《河阳赋》《花石村赋》《小浪底赋》《孟津赋》诸篇屡见报端,赋文大气磅礴,骈句工整严谨,言之凿凿,感之慨慨,荡气回肠,酣畅淋漓,颇有大家风范。老先生休而不闲,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耄耋之年将毕生所著结集成册,名曰《琢玉斋存稿》,取《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意。

孙女吴晨歌投笔从戎,巾帼不让须眉。金戈铁马饮瀚海,火箭砥砺镇倭寇,文字青春激昂,言语铿锵有力,名字不时出现在军报和文学刊物上。

每每耳闻赞誉之声,吴元礼先生总是谦逊一笑。老先生说:“我才疏学浅,自知诗词赋文质量不高,难登大雅之堂,一直不敢用‘诗稿’或‘文稿’冠名,而谨以‘存稿’名之,以期后代、后世茶余饭后或闲暇之时随手翻阅浏览我的作品后,从侧面,从一个小小视角,通过了解我而窥视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在时代的‘雕琢’下生活成长,同时又反过来如何‘雕琢’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背景。”南宋戴复古《题郑宁夫玉轩诗卷》云:“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吴老先生毕生抛砖引玉,暮年笔墨春秋,为儿女作出了榜样。

第一次和老先生晤面是在吴晨歌的婚礼现场。那天人多,高朋满座,老爷子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拉着我的手,老先生淳淳教导:“年轻人要多写文章,河洛绵长,乡土馥郁,帝王将相有故事,寻常百姓话短长,不要吝啬金喉,尽管歌颂、赞扬今天我们这个幸福美好的时代。”言毕,老爷子还和在场的一众文友挨个握手,语重心长。

我没有去过吴家老宅,但从老先生的《青青园中葵》中可略知大概。送庄村依山傍水,田野平坦,气候温和,五谷丰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祥和富庶的小村庄。吴氏迄今已逾17世,同门兄弟按“仁、义、礼、智、信”排序,老先生堂兄弟中排行老三,因而取名元礼。《济源县志》载:“吴应举五子皆能文,长涵醇,次涵光俱乡学,又次涵璞,涵藻、涵锷皆国学明经。孙辈曾有珜序者十余人。后裔之繁衍昌炽可知,渊源之家学乏有自也。”吴应举乃吴氏六世祖,明万历三十四年考中举人,曾任济源县令数年,后因“奸臣当道,时事日艰”,遂谢政返乡开设临黄馆教书育人。孟津书生王铎过黄河蒙教吴应举,就读于临黄馆。后王铎官拜御史大夫、礼部尚书、台子太保等职,尤以草书冠绝,与董其昌齐名,并称“南董北王”。吴氏后人谨记六世祖家训,把“勤劳耕种以立家业,刻苦攻读以正民风”条幅高挂祠堂楹柱,奉为圭臬,代代相传。

文贵初心,恒念方久。文奇兄从小秉承家学,父亲的耳渲目染造就其一颗文学之心。2017年,文奇兄的26万字散文随笔集《人生的曼妙时光——我在鲁院的日子》出版,该书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体温、文学的情怀,详细叙述了鲁院第二十九届高研班的教学思想、师资状况、授课内容、学习环境和作品研讨情况等,力图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和纬度,全景影像般地呈现鲁院高研班的状况。《文艺报》评价该书“是一份难得的学员与时代、与鲁院三者互相交融、砥砺创新的学习笔记,更是一部为广大基层文学创作者量身打造、充饥解渴的学习参考书。”

吴晨歌还年轻,天赋满满,不可限量。

吴元礼老先生即将朝杖。尊称,源于周礼仪法,即是对德高望重之人的褒扬,也是告诫年轻人要对老年人尊重。文奇兄告知,其父中秋节备宴,邀约文客雅聚,询我可行否。

我欣然应允。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忍不住畅想,是夜必冰轮高挂,月舞清影,对酒当歌,良有以也。

正好借机敬老爷子几杯。微醺后,一起踱步书房,听前辈高谈阔论,翻一翻典籍善册,沁一身郁浓书香。

2024-09-10 □贾红松 1 1 济源日报 c_115334.html 1 书香郁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