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难耐,周末便和朋友相约到山西省陵川县避暑。两天后,许是从朋友圈看到了我的行程,河南省豫剧三团的陈晓兰老师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语音:“刘哥,你还在山西吗?” 我回答:“还在。”接着她又说:“过两天,我们要去山西长治演岀,离你们住的地方不远,到时候来看戏吧!” 闻言,我不假思索就回答:“那好呀!” 对于一个喜欢戏曲的人来说,既避暑又看戏,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8月9日下午,我和李哥、钢战、鲁发老弟,从住地来到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王坊村文化广场看戏,演出的剧目是河南省豫剧三团一部30多年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现代豫剧《倔公公与犟媳妇》。剧情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农民观念转变,适应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潮流的家庭情感故事。
王坊村文化广场很大,舞台建得也很标准。离开戏还有半个多小时,文化广场前1000个座位已经座无虚席。锣鼓响起,演岀正式开始。初秋的天气变化无常,尽管一会儿朝阳似火,一会儿大雨倾盆,场下的观众依然纹丝不动,看得如痴如醉,情绪也随着剧情跌宕起伏,十分入戏。
看戏心醉人情痴,戏里情丝绕心间。台上演员倾情演绎,台下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演员们个个精神饱满,用精湛的演技和铿锵大气、行腔酣畅的河南梆子腔,将观众带入贴近农村生活、扣人心弦的剧情故事里。豫剧三团的文艺下乡,不光惠及了咱河南的老百姓,也给山西的乡亲们带来了一场别样的“文化大餐”,为原本安静悠然的山村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气氛。
剧中主人公刘万顺,是十里八村闻名的治家能手,但是“家有千口,主是一人” 的旧观念十分强烈。倔公公刘万顺与犟媳妇改改之间因观念不同,新老思想的碰撞,逐步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故事由此渐次展开。发生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事,不仅体现在小家庭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思想在转变。犟媳妇改改趁父亲刘万顺赌气离家出走,改造陈旧手工作坊,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了全家人的积极性。大家各尽所能,在短短的时间里,便使豆腐坊生意红红火火,发生了质的变化。此事凸显出改改的治家本领,也使全家人的生活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故事发生在农村,剧情自然就很贴近生活,观众对戏中的一些生活细节更是耳熟能详。演员们精彩的表演,高亢激昂而又委婉细腻的唱腔,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让台下的观众醉入戏中。特别是主人公刘万顺的扮演者陈清华老师一段激情饱满的唱腔,把整台大戏推向了高潮……
这段十几分钟的经典唱段,催人泪下。脍炙人口、幽默诙谐的戏文,撕心裂肺的唱腔,清华老师以其精湛的演唱功底和表演才能,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时,观众从这段唱段中,感悟到了当老人的良苦用心,从中得到启发,常怀感恩之心。
一曲终了,意犹未尽;戏韵长存,回味无穷!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台上台下,情感交织,看戏人成了戏中人。此时此刻,不能不提到剧中刘万顺妻子的扮演者陈晓兰老师,她与清华老师的配戏可谓琴瑟和鸣。生活中,她和清华老师是恩爱夫妻,舞台上又是完美搭档,配戏默契,表演起来更是行云流水。两位艺术家把农村老夫妻演绎得活灵活现,深深地征服了观众,可谓“梨园佳丽相踏歌,戏韵荡散爱与春。”
品戏如品茶,更如品人生。出于对传统戏剧的热爱,退休后,我成了戏迷。哪里有戏剧演出,只要时间允许,我都前去观看。特别是三团演的现代戏,我更是情有独钟。不论是《香魂女》《朝阳沟》《焦裕禄》,还是最近演岀的《大河安澜》和《刘胡兰》等,我都一场不落,由此结识了汪荃珍、陈琍珉、陈清华、陈晓兰、王丹等几位艺术大家,还有刘媛、刘冰、孟振华、许超霞等几位青年优秀演员。他们那优雅斯文的轻声奴腔,果敢犀利的眼神,声情并茂的演技,戏里的家国情怀……让我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受益匪浅。
一折戏,一段情。沉浸在戏中世界,可忘却尘世烦恼,只留纯净与喜悦,戏曲是人生的缩影,人生是永不谢幕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