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西出阳关

□刘道敏

阳关,因在玉门关以南,与玉门关遥相呼应,故名。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三面沙梁环抱,和玉门关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阳关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是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被誉为西部边境的门户。阳关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含义。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更是给阳关平添了几分文化底蕴。

7月6日7点半,我们乘车从甘肃与新疆交界处的芒崖市岀发,西驰500余公里前往阳关。沿途,只见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原来,是一条林带。大巴车驶进这片大西北少有的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车上的同伴发岀了惊呼。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竟然有如此盛景!水渠交错、绿意盎然,仿佛就是江南水乡。

说话间,便到达阳关。此时,已近下午五点。待大巴车停稳,大家迫不及待地下车去目睹传说中阳关的真实面目。如今的阳关,其实是阳关故址。汉置宋废,关楼早已被岁月的时光所淹没。商路兴衰,独留“阳关耳目”烽燧烙印岁月长卷。大家顾不得烈日曝晒,匆匆穿过现代复制品——阳关关口和殿宇,伴随着强风飞沙,行走在起伏不平的沙丘上,直奔烽火台遗址而去。越过遗址,也算西出阳关了。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而建的关城,当地政府也算下了很大功夫。城池规模虽小,但一应俱全,散架的木质古战车,一半被掩埋在黄沙之中,另一半暴露在烈日之下,巨石上书写的四个红漆大字——西出阳关,威严地竖在当年的驿道边。古朴的关城尉府仿佛又升起了办理通关文牒的衙帐,将士们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的情景近在眼前。

屹立在墩墩山上的,是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火台,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处阳关遗址。由于年代久远,风吹雨蚀,烽火台的一个角塌去了大半。居高临下的烽火台之上,能将古董滩方圆数十里的人马和家禽走兽看得一清二楚。烽燧在此一站就是2000余年,仅凭年岁着实让人汗颜。人的一生在它的面前,根本不值一提。登临远眺,苍山负雪。回首四望,夕阳西下,日照城郭。大漠飞沙,戈壁苍茫。古烽燧周边的土墙沟壑纵横,加上不可考的杂乱坟丘,那都是千年风霜留下的沧桑。

站在满目沙丘、荒凉无边的阳关遗址上,猛然想起1000多年前的元二,他是否会在过阳关时想起好友王维来。兄弟呀,请你再饮一觞吧!就此向西出了阳关,就很难遇见老朋友能在一起继续喝酒了。冥冥之中,进入人生暮年的王维也许意识到,这首绝句看起来好像是送元二的,其实更像是送给他自己的。诗佛6年后去世,再也见不到笔端那头的老弟了。如今,在史料上我们也很难找到元二出使安西之后的只言片语了。

黄河之西,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果敢,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芜,也有“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美人帐下犹歌舞”的盛宴,更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阔与宁静。我只有从唐诗宋词里的寥寥几字,看大漠孤烟直,今时依如故。每一个西出阳关的旅人,不管是官差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千年前的故人还是今天的我们,心中陡然涌起的是五味杂陈的感觉。这雄浑的山川,黄沙遍地的戈壁,加上稀缺的芨芨草、骆驼刺,少了江南烟雨的弥漫浓郁,没有什么可以配得上这感慨万千的心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那些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上冲锋陷阵。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超越了那些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阳关故址,作为丝绸之路的门户,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见证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在阳关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阳关逐渐淡岀了人们的视线,曾经的繁华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了这一片废墟和无尽的沧桑。但是,正是这种沧桑感,让我们从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岁月的无情和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的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在此漫步,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又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盛景,岂不快哉。

两个多小时的游览,我们仅仅从满目沙丘的阳关遗址上,了解到历史上“西出阳关”的一些肤浅知识,其并未触及它的真谛。历史有关“西出阳关”的故事很多,要想挖掘弄通弄懂,绝非一时之功。

世间所有的路,如同阳关道,都是一步步用脚走出来的。每一个生命的鲜活绽放,都是在独木桥上小心起舞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变迁,阳关道,便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暮色将合,边塞风起。尽管对这块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阳关”再留恋,也只能说再见了。但是,镌刻在脑海里“西出阳关”的壮举和诗篇,在我的记忆中是抹不掉的,时刻都会想起。

2024-08-07 □刘道敏 1 1 济源日报 c_114031.html 1 西出阳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