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六、茶仙卢仝清风煮茶,吟哦琴诗流水弹月。
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号称茶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武山镇(今思礼村)。他自号玉川子,早年曾在少室山隐居。他读书刻苦,熟读经史,诗文俱精,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只是无意于仕途。卢仝后来迁居洛阳,家里仅有破屋数间,穷困潦倒。
他的《七碗茶歌》举世闻名: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除此之外,他还懂琴,写有两首关于古琴方面的诗。
一是《风中琴》:“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二是《听萧君姬人弹琴》,诗曰:“弹琴人似膝上琴,听琴人似匣中弦。二物各一处,音韵何由传。无风质气两相感,万般悲意方缠绵。初时天山之外飞白雪,渐渐万丈涧底生流泉。风梅花落轻扬扬,十指干净声涓涓。昭君可惜嫁单于,沙场不远只眼前。蔡琰薄命没胡虏,乌枭啾唧啼胡天。关山险隔一万里,颜色错漠生风烟。形魄散逐五音尽,双蛾结草空婵娟。中腹苦恨杳不极,新心愁绝难复传。金尊湛湛夜沉沉,馀音叠发清联绵。主人醉盈有得色,座客向隅增内然。孔子怪责颜回瑟,野夫何事萧君筵。拂衣屡命请中废,月照书窗归独眠。”
卢仝懂琴,也许和他的朋友圈有关。他和李愿是好朋友,曾给李愿写过一首《酬愿公雪中见寄》的诗:“积雪三十日,车马路不通。贫病交亲绝,想忆唯愿公。春鸠报春归,苦寒生暗风。檐乳堕悬玉,日脚浮轻红。梅柳意却活,园圃冰始融。更候四体好,方可到寺中。足见两人之情谊。”
而更可贵的是李愿和韩愈是好朋友,后来经李愿介绍给卢仝后,卢仝和韩愈也成为了好朋友。韩愈曾到访济源,也为卢仝写过一首《寄卢仝》的诗:“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至今邻僧乞米送,仆忝县尹能不耻……”足见二人感情匪浅,三人可以说是朋友中的“铁三角”。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著名的爱琴之人。
落霞式古琴相传是古代文人在傍晚观察晚霞时,迸发灵感制成新的琴式,韩愈就亲自造过一张落霞古琴。只可惜琴未传世,只留拓片。琴额上方有“路王鉴赏之宝”。在该拓片题跋处,写有“大唐兴元元年时甲子三月朔,南阳退之氏韩愈采桐于凤凰山”。在龙池、凤沼以及雁足处,均有琴铭,记载着后人冥冥之中与此琴的相遇。
韩愈爱琴表现的另一个方面,是著有《琴操十首》,彰显着他的古琴修养。不过,更为著名的,是他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传神地描写了听琴时从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到冰炭置肠的心境转变。可以说是唐诗中的“摹写声音的天花板”。
韩愈写有送给友人李愿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他散文写作走向成功的标志,受到后人追捧。著名书法家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王宠,均以此为内容写过书法作品。
而鲜为人知的,是赵孟頫也精通音律,酷爱古琴。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湖州)。明代万历《尧山堂外纪》有记,他“有古琴二,一曰大雅,一曰松雪,因以大雅名堂而号松雪焉。”因藏有一张名为“松雪”的古琴,赵孟頫因此而自称“松雪道人”,其斋名“松雪斋”,说明其心怀古琴。
2004年5月,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拍出他制作的古琴“龙吟虎啸”,以385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宋代古琴拍卖的最高价。
2016年12月6日北京匡时秋拍,他制作的仲尼式古琴“钧天雅昊”以1564万元成交。
同样,他的好友鲜于枢也酷爱古琴。他俩是艺术知己。用赵孟頫的原话来说,他们之间“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鲜于枢和赵孟頫都擅长古琴,鲜于枢得到许旌阳手植的桐树,制作了“震雷”和“震余”两把古琴,并将“震雷”送给了赵孟頫。
明代的王宠也与古琴有缘,有书法作品《琴操十首》,现藏于日本。同时,他还和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文彭等13人为名琴“松石间意”落款。
七、画家荆浩寄情东篱,松壑会琴潜山隐水。
弹古琴仪式感很强,《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黛玉对宝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拟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平和,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着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塌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中国古代的画家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并把古琴作为一个常用的素材,创作出了不少绝美的画作。内容或独奏,或对坐,还涉及古琴的制作,形制的演变、弹奏的指法以及琴人神韵等方面,而古琴与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等的融合更带给观者高雅的艺术享受。这也是古琴文化能够传世的重要因素。
最有名的当数《听琴图》,这幅画由宋徽宗赵佶所作,描绘了士大夫松下以琴会友的场景。画中,苍松枝叶郁茂,翠竹数竿慢长,有花攀援而上。抚琴人轻拢慢捻,琴声悠扬,二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侧身一仰面,神态恭谨,小童立于旁边。
而《斫琴图》记录了古琴的斫制过程,展现了古琴制作之选材、斫木、打磨、配件、制弦、试琴等工序,非常珍贵,是已知现存唯一描绘古琴斫制过程的古画。
元代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则讲述了伯牙、子期的故事。画中,他们二人对坐,一弹一听,三侍者分立,各有神态,画面琴韵流动,众人心神俱醉。
明代文徵明《携琴访友图》,主题是携琴访友。画中有高山瀑布,小桥流水,房屋篱笆,林木郁葱,云雾缭绕,犹如世外桃源。让人想起陶潜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使人想起李白的邀约:“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五代济源人荆浩所作的《松壑会琴图》,前景是山石和松柏,笔法细腻,树下站立两人,应是久违的朋友,似乎两人都为此次重逢而高兴。右边是屋舍,左边小河潺潺流水,一座小桥架于其上,侍童背琴慢慢走来。画面山峰陡峭,松林为雾气笼罩。此画为我国现存琴画为数不多的精品画作之一。
荆浩,字浩然,河南济源人,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是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他擅画山水,喜欢摹写山中古松。所作山水,峰峦气势雄伟,创造了水晕墨章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存世代表画作有《匡庐图》等。
荆浩在山水画创作的同时,撰写了著名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因此,他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通过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总结山水画技法及理论的第一人。荆浩的《笔法记》中,不以表现抽象的哲理为根本目的,而力图呈现自身本来的面貌,画作《匡庐图》就是如此。画面上,巨大的山峰扑面而来,冲击着观者的心灵。
八、诗仙李白操琴酌酒,问道王屋闲扫落花。
来到王屋山最耀眼的明星当属“诗仙”李白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李白生于此地,幼时随父入蜀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写道:“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偏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概括了自己的半生经历。李白的一生在漫游中度过,与酒,与诗,与仙,与道,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更善弹琴,喜与琴人相往来,留下了许多关于古琴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琴赞》:“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
又如《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再如《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还有赠友人的诗《送袁明府任长沙》:“
别离杨柳青,樽酒表丹诚。古道携琴去,深山见峡迎。暖风花绕树,秋雨草沿城。自此长江内,无因夜犬惊。”
另有《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没。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泉户何时明,长归狐兔窟。”
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在《游泰山六首》中写道:“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在《拟古十二首》中写道:“遗我绿玉杯,兼之紫琼琴。杯以倾美酒,琴以动素心。”
在《赠暇丘王少府》中写道:“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
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以诗名世,但也写有不少琴曲。《琴书大全》记:李白作《幽泉引》。《琴史补》记:李白,放浪琴诗,作有《清夜闻钟》《玉关定》《远望》《黄鹤楼》《玉堂清》《对月吟》诸曲。又弹《幽涧泉》诗。此外,他还作有琴曲歌辞如《雉朝飞操》《双燕离》《绿水曲》《秋思二首》《幽涧泉》以及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关山月》《秋风词》等,其中一部分至今仍在传唱。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在洛阳相见,北渡黄河,到王屋山游历访道。据《李杜合谱》记:杜甫与李白、高适,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司马承祯不遇,而其人已亡。为纪念琴友,为其画作作《上阳台》诗一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其创作的纸本墨迹草书书法作品《上阳台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亦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
悲伤之余,他遇见“孟大融”,写下了《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一诗:“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天宝十三年(754年),他又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
可以说,李白的到访,给济源的古琴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李白的寻仙问道一样,同样和古琴有关的道教人物丘处机、马丹阳都曾到访王屋山。
与李白、杜甫、高适的到访不同,729年,杜甫、高适的好朋友岑参因父亲岑植去世,随母亲迁往河南府王屋县(今河南济源市),在祖上留下的别业里刻苦读书。
后作有《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诗:“池上卧烦暑,不栉复不巾。有时清风来,自谓羲皇人。天晴云归尽,雨洗月色新。公事常不闲,道书日生尘。早年家王屋,五别青萝春。安得还旧山,东谿垂钓纶。”
岑参(715~约770 年),祖籍河南南阳,即今天河南新野县,是与高适并称的“边塞诗人”。
岑参喜欢音乐,善琴且能歌,并且喜欢琴酒交友,弹琴而歌,饯饮一醉为其生活常态。岑参的诗歌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篇章,最有名的当属《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三峡流泉》是一首古琴曲,这首诗则紧扣曲调特色,以石林夜风,呜咽流泉、楚云秋烟、阳台雨和巫山猿写琴声的动人,从而体现出演奏者琴技的高超。
《三峡流泉》最早著录于《碣石调幽兰》曲目中,是晋代阮咸作并喜爱的一首琴曲。此曲早已佚失。
(待续)
(见鱼,本名李延平,河南省作协会员,济源市作协副主席,有作品在《星星诗刊》《草堂》《奔流》等发表,现供职于示范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