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摘

诵读是“打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国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因很高的“含诗量”——使用了48首唐诗而受到广泛关注。观影过程中,很多人尤其孩子,不由自主地跟着剧中人物吟诵起古诗来,观影现场竟然成了“背诗”现场。从某种意义上讲,《长安三万里》的制作是一次成功的古诗诵读实践;观众观看《长安三万里》则是对诵读艺术的一次亲身体验。

诵读包括唐诗在内的古诗词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观看《长安三万里》,在对经典诗句一遍遍的诵读中,观众不仅领略了古典诗词韵律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也看到了诗词背后恢宏壮阔的历史往事,更激活了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传统舞台上的古典诗词诵读,要想有效实现传情达意,需要诵读者先对诗词深入理解,然后形之于声。诵读者要通过想象诗人作诗时的场景、心情等来获得充沛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转化成诵读时的节奏、声量,通过断句、重音、气息控制以及情感投入等吸引观众。

随着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诵读虽然仍是一种以“读”为主要形式的艺术,但这种“读”不再是简单地把文字念出来,而是运用包括音乐、影像在内的多种手段对文本内容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才能将文本背后的情感、意境、真与美呈现出来,创造出新的审美空间。

《长安三万里》中的那种动画影像就是丰富诗词诵读表达力的有效手段。动画影像让古典诗词中的人物、事件等不再那么抽象,而变得形象可视甚至鲜活立体,配以诵读者声情并茂的吟诵,观众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仅靠文字或声音很难表现出来的诗词中的那种文化意境和美学韵味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于是,当我们吟出“低头思故乡”时,更能理解李白诉说自己人生变故的悲凉心境;当我们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更能理解诗人被赦免后的惊喜交加。   (《光明日报》 赵若竹)

2024-01-19 1 1 济源日报 c_106756.html 1 诵读是“打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