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孩政策放开,小区里孩子越来越多,尤其暑假期间,“熊孩子”有大把的时间和小伙伴玩耍,家长们更要注意小儿颅脑外伤的发生。
为什么小儿颅脑损伤多发?
一方面是儿童活动多,缺少预知危险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小孩头部占全身比例大的生理特点,重心较高,更容易摔倒。
小儿颅脑损伤有哪些情形?
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种: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新生儿头皮血肿等,以及头皮的擦伤、挫伤、裂伤、撕脱伤。颅骨损伤:颅骨骨折,多表现为凹陷性骨折,6个月以下幼儿可表现为“乒乓球”样凹陷。脑组织损伤:包括脑震荡,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血肿等。伤到头皮最轻,其次是伤到颅骨,伤到脑组织为最严重。
如何判断小儿颅脑损伤?
由于小儿颅脑受伤后与成人的表现区别比较大,而且儿童不能清晰表达,所以家长要注意观察:小孩是否有不明原因烦躁、哭闹、不安、嗜睡等状况。只要活动度跟平时表现不太一样,家长就应该引起重视。如果出现呕吐、抽搐、耳鼻渗液,就像那种清水或者血水一样的液体(不是鼻涕和口水),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则可能意味着损伤较重,需要马上去医院。尽早处理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小儿颅脑损伤有什么特点?
一是男孩比女孩多。据统计显示,男孩的受伤机会多于女孩。从入院的患者来看,5岁以下受伤的小孩大约70%—90%的是由于从各种台阶、家具或户外高处坠落引起的,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小孩,车祸引起的几率更多一些。二是伤情表述障碍及治疗障碍。特别是针对幼儿及低龄儿童,受伤后无法讲述受伤经过和部位,导致伤在不易察觉的部位,比如头发掩盖住的头皮血肿,容易被马虎的家长忽略。三是恢复能力强。小孩子伤后恢复情况普遍较成人好。
如何正确对待小儿颅脑损伤?
儿童好动,需要特别注意预防跌落伤,乘车时养成良好乘车习惯,按照说明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伤后多问问有无头痛不适,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伤害,都切忌训斥及打骂,以免小孩胆怯,隐瞒病情,延误治疗。小孩病情发展较快,一旦觉得有必要,立即就近就医。小孩伤后常见症状包括烦躁、哭闹不安、嗜睡等;呕吐出现两次以上,特别是喷射性呕吐(包括吐奶),需要立即就医;耳鼻渗液,可能是血性液体或者清亮液体,无论有没有其他不适均应去医院就诊;抽搐,任何外伤后发生的抽搐,无论是否有意识的丧失都应该去医院就诊。对于前囟未闭合的小孩,家长平时可以尝试用手轻轻触摸,感受颅内压力,如果伤后出现囟门饱满,张力增高,需要立即就医。如果头皮出现血肿,切忌用热敷,也不要揉搓按摩,可能造成血肿扩大,小孩由于全身血容量少,单纯头皮血肿就有可能造成小儿失血性休克,少量血肿24小时以内可以用冰敷,48小时以后,可以尝试热敷,如果血肿量较多,还是需要去医院处理。
(济源市肿瘤医院外一科 酒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