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是尘世的熨帖。虽不算正餐,可俭可奢,却能解寒去饥,把肠胃服侍得服服帖帖,周身通泰。尤其南方人,无论在外就餐,还是居家吃便饭,一碗汤水永远少不了。有时,满桌的珍馐佳肴,若少了一碗靓汤,胃不免失落,这一餐算是白吃。
自古以来,汤在餐桌上的地位就很高。每逢节日、庆典盛宴时,清朝皇家便有宫廷大宴,热膳的头盘,用一对盒汤膳来打头,用来舒坦皇帝的肠胃,以便进食山珍海味。汤,成了餐桌上的第一佳肴,似乎有一种魔力,总是那么精彩,常吊起胃口,让人口水连连。
一碗汤里,呈现着包容豁达的气象。食材万万千千,做法千千万万,或稀或稠,或咸或淡,或酸或辣,乾坤挪移,简单里延伸出的复杂、丰富,无法让人品尽,别有一番滋味。青菜、干菜、鲜肉、腊肉、豆腐、花生米,北方的胡辣汤,融汇众多食材,清晰可见;广东的煲汤,飞禽走兽皆可入,食材五花八门,加点药材同煮,营养隐于清汤丽水,滋味万千。“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古人还会把带苔藓的石子儿放进山泉水里煮着喝,“味甘于螺,隐然有泉石之气”。形形色色的食材,看似不经意间的搭配,旋即激发出曼妙无比的汤膳,把自己塑造成宜饮宜养的尤物。
一碗汤里,成就了水火交融的天作。汤是水火的杰作,
商代伊尹在《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了煨汤的真谛:“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水借火势,火赋水能,煮、熬、炖、氽、蒸,逼出食材的营养,溶于汤,以鲜代言,易于吸收。身体如何适应时节、气候、水土,是门大学问,汤做到了:不同味道,融合起来,却不显突兀。广东煲汤搭配了中药材,不同的汤方,不同的功效,实打实的祛湿降火、滋补养颜;也讲究应时令:春湿则和祛湿汤,夏热则喝降暑汤,秋燥则喝下火汤,冬寒则喝温补汤,成全了四季的养生需求。
一碗汤里,氤氲着人性人情的纯真。母亲常说,“汤汤水水就是过日子”,这样的日子,才过得踏实。万物盈则溢,一勺汤,舀得太满,会滴落在桌上;过烫的汤,舀得太满无法一口喝完。喝汤一定要八分满。分两口喝,一口吞下,会烫伤自己;吐出来当众出丑,对人也不尊重。独行寒夜、饥寒交迫而又无可奈何者,送一碗热汤喝,便是人间最暖事;寒夜客来汤作酒,热气和香气扑来,最富有人情味;红袖夜添香,素手煮羹汤,煲汤煮饭,牵拴的不仅是家人的胃,还有那份思乡的情愫。冬日里来一碗汤,小口啜,大口饮,由寒冷到温暖只差一碗汤的距离!
一碗汤里,溢满了博大精深的胸怀。《煨汤记》中记载:“瓦罐香沸,四方飘逸;一罐煨汤,天下奇鲜。”汤水可登临大雅之堂,也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考究点的,陈年的瓦缸味,百年的吊子汤,老火煲老汤,一锅汤百年不灭,日夜填薪,文火烧煮;家常点的,红番茄、绿丝瓜、白豆腐信手拈来,点点儿香油,加点儿胡椒,三五分钟,留住营养,锁住美味,精华入汤即成。汤能入味,也能调味,高汤里,简单无华的食材交替登场,在汤中升华生香,成为至极美味。个中的纷繁杂陈,从容地调制、品咂、感悟,再一次完成人生的心理修行。
一碗汤里,隐现着治国理政的哲理。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以“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辅助商汤灭夏,治理天下,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伊尹说,治国就是协调诸多要素,像煲汤,汤的根本在于水;酸甜苦辣咸与水、食材相互配合,决定了汤的味道;疾徐不同的火势,除去腥膻。五味的用量、顺序,要根据食材调和好、把握度。汤在鼎中的变化十分精微,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水自天上来,食材为大地生,煲汤就是聚天地精华于一鼎,调和五味,把握火候。只有天人合一、阴阳相合,才能烹制出鲜美的汤。这样的汤,君子喝了会内心平静。
五味之和,便是汤膳之道。“汤法自然,膳补有道”,汤需文火慢炖方,才鲜美醇厚;人生之路,正如煲汤,各种经历如配菜,慢慢熬,沉住气。待内心沉淀,那气质就如汤膳中最滋补的精华一般,尘世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