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整理旧物件时,发现角落里躺着一个满身灰尘的老油灯。看着这盏油灯,我和它相处的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我眼前闪现。
小时候,每当炊烟袅袅、夜幕降临的时候,每家农户都会点亮一盏油灯,火焰虽小,有时还冒着烟,但它照亮了漆黑的夜晚,为寂静的小山村增添了别样的美丽和期盼。
母亲每天夜晚,都在这盏油灯下忙碌。她坐在板凳上,端着针线筐,戴着老花镜,为一家人纳鞋底,缝缝补补。母亲干了一阵子,觉得针钝了,就将针举到头顶,在头发间摩擦一会儿,又缝了起来。有时候,母亲不小心被针尖扎破了手指,会很快把手指放入口中,用力吸吮几下,接着继续干手中的针线活儿。更多的时候,母亲在灯下纺花,一手扯着线,一手摇着纺车。看着母亲娴熟的操作,我心里可高兴了。时间长了,灯会结花,母亲会用针拨去油笳,让灯更明亮些。
我上学后,牢记母亲的话,学习特别用功。每天晚上,在这盏油灯下,母亲干活儿,我看书。夜里睡觉前,我都要把当天的功课回顾一遍,全部记下来了才睡觉;记不住,就再起来在灯下看书,直到完全记住为止。校长行高峰在代我们课的时候,组织了两场考试,我考了一个100分和一个98分。其中“知识”的“知”字的“口”字,写到左边了,扣了两分。行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了我,让二姐把我的两张试卷带回家给家长看。母亲看了,笑得合不拢嘴。
1964年6月,我顺利考入济源三中。功课多了,任务重了,我学习更努力了,并暗下定决心,一定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晚上,在这盏油灯下,我博览群书,能看的书都看了,有时通宵达旦,鸡叫了还在看。我徜徉在书海里,觉得是一种享受,能看清前面的路,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书读多了,思路宽了,言之有物,谈之有词。
1964年4月,我到坡头高中学习。学校仍在本村,在家住宿为我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高中时期,胸怀更大了,想法更多了。我想当作家,激扬文字,抒发豪情。晚上,在这盏油灯下,我奋笔疾书,不断写稿投稿。寄出的稿件,都似“泥牛入海无消息”。在我犹豫的时候,我向经常写儿歌的乔姓老师请教,他笑着对我说,投稿哪有容易的事,你要坚持,投多了,会上稿的。于是,晚上有油灯相陪,我写稿改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的专栏有我的文章,报纸上终于见到有我名字的文章了。虽然只是“豆腐块” “火柴盒”,我仍欣喜若狂,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这盏油灯也有功劳呀!
这盏油灯的火苗,照亮了我前进的路。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煤油,就用柴油。柴油烟大,第二天早上起来,鼻孔都是黑的。我不管这些,以学习为快乐,以读书为幸福,以写作为享受。
高中毕业后,我投笔从戎。我离开家的时候,举起这盏油灯深情地说: “老伙计,好朋友,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