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酸汤面叶

薛小勤

有点感冒,就想吃点酸汤面。下挂面方便,但是想到那怪怪的味道——罢了罢了,还是动动手,和块面,做碗酸汤面叶吧!

于是,舀了一瓢面,准备和面。我喜欢吃面条,买的面条吃多了就腻了。自己又不太会擀面,就买了不锈钢压面机。压面机原本有固定的架子,后来我熟能生巧,直接放在案板上,一手摁着,一手摇柄,用过之后收回盒子放到储物架上,既实用又方便。不知不觉,十五六年过去,我早已得心应手。厚的、薄的,宽的、细的,爱人和儿子喜欢吃厚厚的,说嚼起来筋道。我喜欢吃薄薄的,柔而滑爽。习惯了自己和面、压面,味觉上就挑剔起来,总觉得买的面条硬而寡淡,即便在学校教书的那些年,大多也是自己压面条。早上早起一会儿,熬粥的时候,和一块面醒上。中午放学后炒菜,压面条,觉得比排队买面条还快点。来郑州后,压面机在老家就闲置不用了。想吃碗面的时候,拿捣蒜用的擀面杖,在小案板上一点点推推,费劲巴力也擀不出筋道好吃的面来——要么厚薄不均匀,要么太软,变成了糊涂面,很少做出清汤面来。后来,我就把压面机带来郑州,什么时候想吃面条,就和一块,自己压。

趁着妞妞独自在玩,我和面。放点盐,倒点水,筷子搅一搅,再下手揉成团,倒扣个瓷碗醒面,醒了二三十分,再揉揉。这是新近从网上看来的方法,说是盐水和面,三醒三揉,面条光滑筋道。11点半,吩咐小度,播放妞妞最喜欢的《儿歌多多》。妞妞坐在餐椅上安静地看,我开始压面条。擀成片儿,调好厚薄,一会儿功夫,薄薄的、长长的面条就压好了。放到锅里滚了两滚,熄了火,把面捞进事先调好的汤里,一大碗酸汤面叶就做成了。扑鼻而来的是葱香、醋香、香油香,面汤上浮动着星星点点的油花,飘缀着细细碎碎的碧绿,清清爽爽,煞是悦目。吃一口薄而绵软的面条,喝一口酸而鲜香的清汤,一碗面叶下肚,胃里就舒舒坦坦,精神也好了许多。

酸汤面叶,在我们济源,大名叫虎岭面叶。济源有句俗话:“虎岭面叶,吃也后悔,不吃也后悔。”据说这句话最先出自乾隆皇帝。说是有一年春天,乾隆一行数人上天坛山朝拜祭天。行至今天承留镇虎岭村时,由于连日奔波劳累,加之偶感风寒,乾隆一天都不想吃东西。随行众人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束手无策。晚上住下后,有人推荐说,村里有个老汉,做得一手好面叶。于是,就让老汉做了一碗面叶端来。未见面叶,先闻汤香,只见面叶薄如蝉翼,飘在汤上,加上绿色的葱花、香菜点缀,真可谓色香味俱佳,勾起了乾隆的食欲。乾隆吃了一碗,胃口打开,再来一碗。两碗面叶下肚,顿觉浑身舒坦,也不觉寒冷了。第二天早上,乾隆一觉醒来,神清气爽,感觉大好。乾隆命人找来老汉,对面叶大加赞赏,末了风趣地说:“不过,你的面叶,吃了后悔,不吃也后悔呀!”暗指面叶太薄,吃不饱,不顶饥,但是鲜香诱人,吃了还想吃。一句话,逗笑众人。

从此,普普通通的酸汤面叶,以“虎岭面叶”的威名声名鹊起,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活跃在济源餐饮业。作为一道暖胃又暖身的家常饭,它更是一种回味在舌尖上的妈妈的味道。作为济源人,小时候有个头疼脑热的,谁没有吃过妈妈擀的面叶啊?

而我,没有学到妈妈擀面的手艺,借用压面机,同样享受到原汁原味的酸汤面叶,做不烦更吃不厌,总是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2023-04-07 薛小勤 1 1 济源日报 c_95829.html 1 酸汤面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