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娱

走向星辰大海:中国故事如何成为人类故事

——电影《流浪地球2》的突破与局限

电影《流浪地球2》剧照

《流浪地球2》不仅在国内以超过30亿元票房的成绩成为春节档“现象级”电影,而且已经在海外取得超过400万美元的同步票房,在近年来纯国产电影的海外成绩中也是罕见的。《流浪地球2》之所以成为一种电影现象,是因为其电影票房的惊人规模,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中国电影的题材空间、强化了中国电影的全球视野、呈现了想象未来人类命运的中国视点。

四年前,当第一部《流浪地球》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时,人们就意识到它不仅填补了硬科幻电影在中国的空白,还展现了中国电影的一种新境界。中国电影“回头面向中华历史”讲故事,有“好古”“厚古”的文化传统,正在与中国观众一起“抬头面向人类未来”,面向变化、面向科技的发展、面向人类共同的不确定性。中国电影不再局限于讲中国的故事和中国人的故事,正在试图讲述世界的故事、人类的故事,讲述中国人对人类未来命运的使命和担当。这是两部《流浪地球》最重大的视野突破,其意义远远超出其对科幻电影的一种类型贡献。

宏大的科幻史诗与英雄谱系的家国情怀

依然是“带着家园一起流浪”的未来想象,《流浪地球2》延续了未来人类命运的主题,而故事则可以说是第一部《流浪地球》的“前传”。经过四年筹备,《流浪地球2》的创作“野心”更加宏大,世界观设定更加周密。在第二部电影中,影片对地球“流浪”的前因后果、前一部作品主要人物的前史、人类走上的千年流浪旅程,有了完整的假定性设计和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部电影才真正形成了“流浪地球”的世界观,为这一概念以后的延展、深化,提供了基本的科学框架。因此,《流浪地球2》实际上是“流浪地球”系列的元故事。

如此宏大的叙事框架,当然需要有血有肉的命运故事。这一部,依然延续了用英雄对抗灾难、用“亲情”架构故事的中国式叙事特点。刘培强和韩朵朵的伉俪之情、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之情、如父如子的师徒之情、父爱无边的执着之情、后辈对前辈的敬重之情等,这些情感被有意识地编织进这大气磅礴的编年体科幻史诗中,特别是沙溢饰演的师傅张鹏与吴京饰演的徒弟刘培强,如父如子的关系;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与女儿丫丫刻骨铭心的生死两茫茫的牵挂……这些都构成了本片大叙事骨架的血肉,而“我在,我一直都在”这样的台词设计、张鹏对刘培强的三下“戳头”动作的多次重复,实际上都在强化这种“情感”概念,并试图唤起观众的共鸣。正是这些“情感元素”的设计,使刘培强、图恒宇这样的英雄形象有了人性的支撑点,也为刘培强在第一部《流浪地球》中的牺牲做了薪火相传的铺垫,构成了“流浪”的英雄谱系。

在这个关于未来地球与宇宙的科学幻想的想象中,人类如何面对灾难,成了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在该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方舟空间站、太空电梯、作业机器人、仿生机器狗、无人机战群、垂直起降歼击机、迭代量子计算机等科技产品。另外,电影中还体现了数字工程、人工智能对人类命运的影响。换句话说,未来人类不仅要面对“自然力量”的冲击,还将受到“人造力量”的影响。科学与幻想的主题在这部影片中有了更多的社会学、伦理学内容。《流浪地球2》是硬科幻电影,其丰富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亲情故事、末日寓言、科学假设、太空奇观、灾难类型、动作(爆炸)场面、后人类反省、英雄主义等众多内容在这部长达173分钟的电影中呈现出来。一方面,我们惊讶于创作者融会贯通的布局和执行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作品的沉重。我们赞叹创作者深思熟虑的设计,但也意识到理性设计所失去的那种自然的生动和韵味。也许,这就是采用宏大叙事方式不得不面对的创作难题。虽然《流浪地球2》已经竭力通过倒计时设计、字幕的解释和人物命运、情感的演绎来回应这种考验,但我们依然期待在完成了“创世纪”使命之后,“流浪”系列电影能够化繁为简,更加具有人文深度。

“跨越时间、跨越当下、跨越未来”的勇气和视野

许多评论者认为,《流浪地球2》体现了鲜明的中国视点和中国文化特色。例如,地球流浪计划被称为“移山计划”,这显然来自于中国“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台词中“自古忠孝难两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古谚古诗,传达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和世界观;“中秋节”等习俗的呈现,体现了中国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流浪计划中,无论是中国的决策者,还是普通的华人科学家、宇航员,都在人类大灾难面前展现出超凡智慧和责任担当。即便当其他国家质疑、甚至束手无策时,中国人都展现出永不放弃的信心和韧劲。在影片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最后一秒,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临危不乱、坚信不疑的表现,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中国文化主体性”在《流浪地球2》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把人类故事讲述为中国故事,这与我们当下强调的“文化自信”主题直接呼应。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命运越来越息息相关,我们的电影在讲述未来人类命运故事的时候,可以在突出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尊重和体现其他优秀文化,让人类文化实现融合。这是考验我们“文化自信”的试金石。影片中那个带有“同声传译”场景的太空电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促使不同民族相互沟通的“巴别塔”,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无国界、传播无国界的人类协同精神。但影片中尚有一些故意为之的冲突设置。实际上,人类的喜怒哀乐未必都体现为国与国、种族与种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普遍人性的差异、不同智慧的冲突、不同传统的选择。因此,电影如果能自觉地体现文化主体性,又避免某种片面性,真正讲好世界的故事、人类的故事、未来的故事,将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影片结尾,周喆直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当下、跨越未来。”如果“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能够在这样的视野中深化和升华,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逻辑和思维,那么它可能会以其全人类性,走向更加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尹鸿)

2023-02-08 ——电影《流浪地球2》的突破与局限 1 1 济源日报 c_93433.html 1 走向星辰大海:中国故事如何成为人类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