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旭,1964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72年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河南济源,从此就与济源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可见一斑。赵兰旭擅长多种艺术门类,比如绘画、雕刻,等等。他雕刻的天坛砚、红木摆件、太湖石等,细致入微,鲜活多姿,尤其是他雕琢出来的五龙口猕猴,生动可爱,情趣盎然。这些都又源自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笔下的油画,更是中西结合,创造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
他从小喜欢绘画,全凭天然灵性和一腔赤诚,后来专注于油画和雕刻。画笔和刻刀,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采访中,赵兰旭说:“艺术都是相通的,情趣、审美、兼容缺一不可。油画虽源自西方,但也需要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画的是中国的油画。这就需要适当注重写意。就像唱戏一样,要的是诗情画意的感觉,要的是中国画几千年的精神气质。”“画得再好,没有情趣,就是一张废纸。执笔先要动情。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不生涩,才有直击人心的生命力。”听他这么说,我观察他的作品,果然如此。无论人物花鸟,山水丘壑,皆活灵活现,气韵悠长。记得董其昌说过:“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赵兰旭40余年潜心艺术创作,不改天真率性,自然是胸怀丘壑,气韵传神了。
他的油画,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以再现自然为艺术创作原则,侧重表现画家自己的精神与情感世界,在立体中营造静谧的氛围。他的创作色彩表现大胆,笔触活跃,画面形成强烈对比,构图、光线、色彩、动态、表情都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加上光的运用,感情的宣泄与表达力透纸背。有人说:画画,就像练气功。这话似乎很有道理。画画,要把心沉下来,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必定画不好画。齐白石题画有句:“心闲气静时一挥。”对于艺术,赵兰旭有一颗纯净的朝圣之心。
“雕刻要有想象力,要有美感,要爱琢磨,才能出新、出奇。要多动手实践,人总得失败几回,才能摸索到其中的门道,眼到手到心到,才能真正与自己的作品心领神会。我没事时就翻看《芥子园画谱》,还有徐悲鸿、齐白石等名家的画作,这都是我不开口的老师呢!任何一种物象,都可以成为我笔下的意象。”说起木雕、泥塑、砚台,赵兰旭滔滔不绝,顺手拿起案上的红木摆件“猕猴”,笑着说:“你看这猴子,大猴子和小猴子脸就不一样,还有那眼神……”
望着赵兰旭工作室中琳琅满目的作品,我不知说什么才好。未经雕琢之前,画布就是画布,木头就是木头,石头就是石头,泥块就是泥块;一经雕琢,画布不是画布,木头不是木头,石头不是石头,泥块也不是泥块。谁在创造奇迹?就问赵兰旭的一双点石成金的妙手。在追逐艺术的道路上,他一点点返璞归真,雕琢的是日子,精彩的是岁月。(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