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整合再造、实践创新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品质。这要求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受教育时,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具备信息整合、评价概括、批判反思等高阶思维能力。“题海战术”“填鸭式教育”强化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却难以培养深度理解、问题解决、创新等能力。
滋生厌学情绪。超限度的大量练习,会令青少年感到学习乏味枯燥。“抬头盯着黑板、低头奋笔狂书”的学习状态,主要启动视、听等有限的感官通道,很难吸引青少年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此外,以动觉、内省、人际、自然探索等为优势智能的孩子,很容易将自己定义为“不擅长”学习的人,导致青少年学习信心的挫伤,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成为厌学者。
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对练习量的盲目追求,不断挤压学生运动、娱乐的时间,肥胖、近视、驼背等问题屡见不鲜。如果大量练习成为了一种风气,学生之间暗自较量,以多刷题、晚睡觉作为“勤奋”的标志,同伴之间的竞争氛围浓郁,哪一天少刷了题都会有一种愧疚感,这还会让青少年产生较高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心理高压容易导致杏仁核作出反应,减少流向前额皮质的血量,影响通向丘脑的信息流量,长期持续会降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导致学习意义的迷失。熟练等同于专精吗?研究者发现专家区别于新手的重要特征之一:专家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应用情境紧密联系的,他们可以灵活地处理不同的、变化的情境。学习过程中,如果只强调量的叠加,缺乏对知识背后实际意义的思索与追寻,缺乏对情境性等因素的重视,也就阻断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可能。同时,当看不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性时,青少年也会质疑学习的意义。这会破坏人的学习动力,不再相信学习的力量,影响他们终身学习的意愿,大大降低一个人在社会和工作中挑战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