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机会,我得以了解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蓼坞新村。不,现在不叫村了,从山区移民下来,他们又建了新家园——蓼坞苑。
小区的美、秩序感扑面而来。高大茂密的梧桐树、相映成趣的绿化带、宽阔整洁的硬化路,就像一款款落落大方的新服饰,将小区装扮得熨帖又清爽宜人。小区中央,偌大的居民活动广场上,老人们三三两两围聚闲话家常,小孩子们玩耍嬉闹笑声朗朗,让人真正感受到一种家园的温馨气氛。除了温馨,还有欣然之生机,生机中蕴含着希望与期盼。我想,这不就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朴素而浅近的理解与表白吗?——虽历经沧桑苦楚,而今苦尽甘来,只向更加光明的大道奔赴!
蓼坞从风雨如晦的旧世界走来,却书写了不屈不挠、光照千秋的不朽史歌。红色蓼坞是蓼坞对外的一张历史名片、时代名片。提起杜八联,大家并不陌生,至于“八联”的具体内容,就未必说得真切——原来,八联源于新中国成立前的保甲制,八联就是八个保,蓼坞就是八保之一。革命战争时期,蓼坞成立了杜八联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抗战期间,曾护送皮定均旅强渡黄河,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在平息“红会”暴乱、掩护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中又立下了赫赫战功。杜八联有一个亲切的称呼——“葫芦队”,有句快板家喻户晓,将杜八联英勇无敌的形象说得惟妙惟肖:“腰绑葫芦手端枪,强渡黄河不用船。”“攻不破的河防堡垒”是对其最为殊盛的赞誉。红色基因也因这段历史融入蓼坞人的血脉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那个年代,国难当头,个人的生死微不足道,个人的奋斗历程只有紧紧地与国家的救亡图存联系起来,才能显示出生命的真正价值,哪怕牺牲一切都是值得与光荣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容易忘记历史的警醒,容易产生天下本来就是和合而安的错觉,殊不知这安宁如此来之不易,是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蓼坞前辈的丰功伟绩。年轻人要多读些革命历史类书籍,在史海钩沉中焕发出昂扬的斗志——《青春之歌》中王晓燕的父亲王鸿宾教授七十多岁仍不顾年老体迈生命安危,毅然决然加入北大学生声讨国民政府的游行队伍,是何等壮怀感人,那一句“世界上有九十多岁的年轻人,也有十几岁的老年人”,又是何等发人深省。闲暇,倘能来到蓼坞村史馆看一看瞧一瞧,身临其境了解感受那段历史,也许会有心灵再受洗礼乃至重塑般的收获。
蓼坞不仅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而且经历了激情澎湃的改革发展史。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1991年至2011年,蓼坞村分两期整村移民搬迁。蓼坞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又一次载入了史册。离开世世代代寓居的故土,到新的天地去开拓创业,需要一种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品质和胸怀!
如今,关于这片故土的一幅幅蓝图正在绘就,要不了几年,一个集红色教育、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体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乘着二十大的浩荡春风,行进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蓼坞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向前……(曹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