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车来车往

刘道敏

交通工具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汽车的变迁,不仅折射出一种历史背景和文化品位,而且能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的富裕程度。从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化,从汽油燃料到新能源锂电,从象征权力富贵到走进寻常百姓家,车的历史变迁,是时代发展的注解。

我是一名有着46年驾龄的老司机,与汽车打了一辈子交道,目睹了济源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1976年,不甘人后的我,怀揣着当司机的梦想,兜里装着托熟人换来的几十斤粮票和少许生活费,到郑州自费学开车。说实在话,那些年,我真是穷怕了,之所以想当司机,一是改变命运,二是好面子,想在人前风光一回。实践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车让我由穷变富,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也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管是在单位上班,还是下海经商,及至退休后天南海北四处旅游,我始终与车为伴。

38年前,我托熟人在广州买了一辆南京柴油嘎斯汽车。这是我拥有的第一辆汽车。车买回来后,我向单位请了假,跑了五个月运输,挣到了人生的第一笔钱——1万多元。到了1988年,我花了8万多元买了一辆红色夏利轿车,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我根本想不到一个普通老百姓也能拥有自己的家庭轿车。

人心比天高。这辆夏利车,我没开多长时间,就有点喜新厌旧了。1992年后,腰包渐渐鼓起来的我,先后更换了五六辆家庭轿车。从夏利两厢轿车到昌河面包车、桑塔纳、雪铁龙,再到奥迪A6,一次比一次上档次,不光车的外观越来越漂亮,安全系数也越来越高。我频繁换车,身边的很多人不理解,纷纷问我,有个车能代步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花几十万元买奥迪?我淡淡一笑,底气十足地告诉他们,花自己的钱,有啥车不敢买的?!多少年前羡慕外国人开私家车上班、旅游,总认为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如今在我们国家也变成了现实。富裕起来的囯人,也该风光风光了。

记得20世纪60年代后期,别说汽车了,连自行车都少得可怜。那时,我上初中,上下学,全靠步行。途中,同学们谈论最多的,就是能有辆自行车骑一骑!真没想到,短短的几十年间,自行车时代已经落幕,自行车成了人们锻炼身体的骑行工具。摩托车也不再时尚,燃油车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能源汽车成了时代新宠。

别的不说,就拿两个参加工作没多久的女儿来说,几年来也分别更换了几辆家用轿车。从两厢换成三厢,从轿车换成越野车。随着绿色岀行保护环境成为一种共识,她们又把宝马、丰田霸道、凯迪拉克换成了新能源轿车。如今,一个普通家庭拥有两辆私家车,也算不得稀罕事。

前不久,我们同学聚会,一个班几十名同学,开来了十多辆小汽车,除了新能源轿车,还有各种档次的燃油车,整齐地排在宾馆门前的广场上,惹得行人驻足并感叹,这些老同志够赶时髦的啊!

更让人欢欣鼓舞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深得民心。几年前, 市政府淘汰了高能耗燃油破旧公交车,换成了清一色的新能源公交车,号召市民绿色岀行。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员,乘坐市内公交车一律免费,只要上车扫个码,就可转遍市区大街小巷。此举在省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上了热搜。

退休的我同大家一样,每天都在享受着国富民强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时常坐上公交车兜上几圈。新能源公交车宽敞明亮,不仅坐着舒适,车内温馨的广播提示和司机师傅温和的笑脸,也让乘客倍感亲切。健谈的人不时评论时局,交流信息,很有意思。

时代的进步超岀我们的想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满满的幸福感扑面而来,内心的喜悦与感恩之情,岂是三言两语能表达尽的?汽车的变迁,只是国富民强的一个缩影。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道不尽的无与伦比,岂止是民之福,更是民之幸!

2022-10-13 刘道敏 1 1 济源日报 c_89418.html 1 车来车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