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济源还有哪个地方令我触景生情,我想,除了老家涧南庄,就唯有水洪池了。
水洪池,我去过多次,横跨少年、青年和中年时光,每次都记忆深刻,滋味各不相同……那个周末,度假的大女儿实在耐不住“宅家”的寂寞,又要遵守疫情防控的规定,只好在济源来个“一日游”。我先带她领略了时代气息浓厚的“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又匆匆掠过“老兵工酒店”“那些年·小镇”,在九里沟入口漫水桥处短暂停留后,直奔“世外桃源”水洪池!
首先,变化最大的依然是路。公路直抵水洪池村口,那一汪深潭,清一色拦水坝,两三座老石屋。绿荫掩映处,有一户农家,红砖山墙上醒目地写着九个大字:一辈子、一条路、一生情。“沿太行高速”施工热火朝天,去往水洪池的路口处,完全被淹没在一片人声鼎沸之中。从没觉得“乌黑的柏油路”“白黄相间的地标”会如此让人赏心悦目。愉悦的心情,沿着新修的柏油路盘旋上升,再盘旋,再上升……
途中,三步一画,五步一景。“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水洪池十年修一路现场教学点”“世外桃源·水洪池”等标语雕塑,一幅幅,一座座,皆依山而建,呈屏风状,让人对水洪池平添了无限憧憬。据说,央视曾以水洪池修路为题材,拍摄了电视剧《日出日落》,引起轰动,水洪池自此名声大震!快到第一个山洞了,山路愈发陡峭,心情格外激动!窄窄的急上坡,只容单辆单行的山洞里,堵车抛锚,四周漆黑一片,数次起步无果。对面洞外的司机大哥,走近车前查看,像当年的同伴一样,在后车轮下塞好石块后,车子方摇摇晃晃出得洞来。事后知晓,这第一个山洞,原汁原味地保持着旧貌,好让人们不忘愚公移山之志,牢记十年修路之艰! 好事多磨,方显珍贵。到达观景台,就到了“天上人间”,木质结构的地板凌空拼接、浑然天成,巧妙地将那株“老橡树”围在正中央。周围,散落着三两棵栎树。木栏杆外,蓝天共绿水一色,天路与青山齐飞。水洪池的树,以观景台为中心,层峦叠翠荡漾开来,歪歪斜斜却遒劲有力,愈发显得飘逸、玉树临风。简约的木质勾栏上,镶嵌着“云海”“日出”之类的胜景美图。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别有一番韵味! 观景台,极目远眺。山体连绵,明暗相间,在骄阳下浮绿泛金,错落有致!群峰,则墨绿中浸着青白,格外养眼。山脚下,老兵工酒店的红顶屋若隐若现。山腰处,“天路”宛若仙子,裙袂临风起舞,时而青翠,时而晶莹发亮。远方的天际,深蓝、蔚蓝、亮粉、浅红、绛紫,从天而降、由高到低,伴着清脆的牛羊铃铛由远而近,又随风渐行渐远、依次轮回。目光停留在观景台入口处,那鲜红的“镰刀锤头”旗帜,下方镶着“愚公移山敢为人先”八个大字!
离开观景台,过第二个山洞。洞内地势平坦,灯光如昼。风驰电掣之余,豁然开朗处,“水洪池”蓝色标牌映入眼帘!怎么形容心中的震撼?若从未来过,倒也坦然面对。正因为见过,所以才惊喜:那一片山水,山水中有乡愁!那一份古朴,古朴中见真情!就恋这方热土。当年济源之红色首府,那战火的洗礼、血染的风采,悉数定格在新建成的宣誓广场,入党誓词响彻云霄!广场左侧,一座“三合院”老屋。透过厚重的纯木楼梯间隙,分明看到对面刷新的青灰墙上,从右至左依次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的白色字样!回眸处,土墙中央,掉漆的旧窗格上,凌乱地糊着白窗纸,已是千疮百孔,在风中诉说着峥嵘岁月……
有多久没有如此亲近大自然?又有多久不曾想起儿时的院落?夕阳,斑驳着土墙。石板路上,斜映着快乐的身影。妈妈举起斧头奋力劈柴,父亲在地头边擦汗边抽袋烟,奶奶右手搭“凉棚”凝望,爷爷躺在竹椅里打着盹。小院的黄土地上卧着“阿黄”,墙脚谷皮杂草处,两只老母鸡悠闲地低头啄食。门洞旁,老榆树的枝杈上,高悬着的鸟窝旁,喜鹊在登枝报喜。门前柴堆旁,一字排开,树桩状蜂巢内,琼浆玉液诱人。青苹果,红山楂,山核桃,挂满枝头,夕阳熠熠生辉。豆角荚,紫茄子,南瓜藤,玉米吐穗,长势喜人。就连那老屋门楼的瓦檐上,也长满了青草绿苔。不远处的池塘边,蛙声此起彼伏,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不由得,百感交集。一段诗非诗,词非词,略表人生五味:
红色首府/世外桃源/一辈子/一条路/一生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一个济源海拔最高/望得最远/乡土味最浓/乡愁乡韵最深沉/新时代“愚公移山符号”最鲜明的地方……
一个能忘记烦恼忧愁/忘却尘世繁杂/一个能梦回童年/梦得见妈妈/一个能唤醒记忆/拨动心弦/一个能抚摸灵魂最深处/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王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