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高速发展,14亿人追梦奋斗,谱写了新篇章。国产纪录片在光阴流转中留下了无数值得记忆的瞬间。
落寞有时,精彩常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纪录片走出低谷。自此,佳作不断涌现,文化定位更加明确,产业模式逐渐清晰。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国产纪录片在反映重大题材的同时,努力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吸引年轻受众。在先进技术的助力下和融媒传播发展下,网络视听平台与传统电视台产生合力,网络纪录片蓬勃发展。十年来,中国纪录片在类型和内容上不断跨越,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纪录片创作者们把握中国速度、中国力度与中国温度,将镜头对准了万户千家。
倾听民族复兴的铿锵足音
每逢重大时间节点,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总能汇聚中国人心中难忘的集体记忆。一系列重大历史、重大革命、重大现实题材纪录片作为观众理解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窗口,始终贴近国家发展前沿。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必由之路》等纪录片应运而生,聚焦社会变迁。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可爱的中国》《色彩新中国》等纪录片记录了70年来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留法岁月》《党的女儿》《铭记来时路》《敢教日月换新天》《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涌现。
一些精品力作推陈出新,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心战“疫”》《金银潭实拍80天》《生命缘·来自武汉的报道》《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及2021年《一级响应》等抗疫题材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坚韧顽强,传递了人间大爱。《摆脱贫困》《闽宁纪事》《大国小康》《崛起:中国扶贫》《一亿人的脱贫故事》《人民的小康》等纪录片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记录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通过讲述富有真情的故事,赢得了良好口碑,增强了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了全球影响力。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近年来,不少国产纪录片开始关注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这些纪录片蕴含人文关怀,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平凡的生活故事,用温暖的生活细节感染人、用接地气的日常生活打动人。《最后的女乡村邮递员》《自然守望者——两难抉择》《为了那片不舍的土地》等作品展现了宏大时代背景下平凡个体的力量,《中国人的活法》带领观众深入普通人的生命一隅。《在影像里重逢》以历史影像为切入点,与观众共同寻访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浓缩了中国人的奋斗历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底蕴。十年来,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从浩如烟海的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文物修复人员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如果国宝会说话》《“字”从遇见你》等纪录片用活泼的视听语言讲述历史故事,深受年轻人喜爱;《中国》《美术里的中国》等纪录片以高超的视听手段,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诗。
纪录片创作者曾经围绕“为了谁”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人民纪录”的美学观念。十年来,以人民开创美好时代的广阔图景和生动实践作为主场景,纪录片真实讲述了人民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故事。
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国产纪录片的产业化实践不断丰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国家对纪录片的大力支持下,纪录片频道专业化建设成为发展重点。2011年,全国第一个纪录片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之后,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接连上星播出。
2015年,纪录片国际合作得到进一步推动。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探索频道合拍的纪录片《神奇的中国》、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拍的纪录片《鸟瞰中国》相继播出。今年1月3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推优扶持项目,支持优秀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纪录片中外合作从此迈上新台阶。
2015年,大型网络自制户外纪实节目《侣行》产生了很大影响。自此,纪录片开始跨媒介创作。《客从何处来》以“纪录片+真人秀”的模式,带领观众开启寻根之旅。《500元的幸福》《守护解放西》在内容和拍摄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突破。
在媒体融合的态势下,中国纪录片不断创新样态,扩大市场规模,从过去的高冷艺术形态发展为大众文化产品,在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那些灿烂的脸庞、普通的生活日常、如画的绿水青山均是生动中国的最美注脚,更是这十年间纪录片的高光时刻。未来,国产纪录片将坚持文化表达和审美创造,以恢宏的气度、壮丽的诗篇,讲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杨乘虎 李怡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