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我不知他的姓名,只知道叫他“小有”。那日走访后,才知道了他的真实姓名——李庭武。
他今年69 岁,住在济源城西的一个小村庄,离市区15 公里。他个头不高,寡言少语,但炯炯有神的眼中充满一种神奇的锐光。从衣着打扮上看,他完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认识他以后,我感到他身上有一种毅力在吸引着我。所以,我就一直与他保持着来往。
几十年来,他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说起他的果园,他所在的思礼镇,在大大小小村庄的果农之中,可是小有名气。在西街水果批发市场,他也很受水果商的欢迎。
他所住的夏神庙村,人口不多,人均只有八分地,但土地肥沃,收成丰足。这个村,东有河,西有岭,依山傍水,林密树茂,岭上自然生长着桃、杏、柿、核桃等。村里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白,景色宜人。此处生长的柿子很有特色,成熟后比邻村的柿子更甜,更好吃。
别看李庭武平时处世甘为人下,在村子里也是个文化人。他高中毕业,20世纪60 年代,村里办个林场,栽植了15 亩地的苹果、李子, 固定二人管护。他是其中一员。后来,他又去思礼机械厂当了工人。1982 年,他回到村里,兴趣使然,索性搞起了4 亩多的果园,种植有红果、李子,1983 年又发展了6 亩的苹果。从此,他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果农。由于有文化,他还当上了村里的会计。
几十年弹指一挥。如今,近70 岁的李庭武,仍在经营着4 亩多的苹果果园。依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济源搞苹果种植,位居高端的,少之又少。李庭武首屈一指。比如,2019 年,他种植的滕木苹果,2 亩地收入3 万元,2020年收入2 万多元。美八苹果, 1.6 亩地,收入2 万多元。苹果硕大油亮,甘甜可口,个个如珍品。他曾摘一果一称,一斤三两!他在土地上辛勤劳作,谱写出脱贫致富的新篇章。这一切与他用一生求索的精心培育,与树相悉,改过扶正,科学管理,密切相关。在这方面,他很有经验。
记得那一年,市里决定在夏神庙村召开林业发展现场会。全市12 个乡镇,都派人去村里参观学习。夏神庙村将岭地改造成花果山,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示范村。1995 年至2002 年间,村里所产的山楂、李子,以每年100 多万斤的鲜果,加工成半成品,销往广东。
小有,我诚恳地叫他的小名。
因年长于他,后来,我就叫他老李了。他送的美八苹果和滕木苹果,我尝了尝,从专业角度来品,确实好吃。我建议他,对于这两个品种,要留住种,因为现在这两个品种正在逐渐减少,生怕今后会在济源消失。留住它们,保存下品种,让更多、更大、更甜的“美八”和“滕木”去激活人们的味蕾,品味新生活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