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生活一年多来,没在意过二宝要吃多少,没训练过她走路,不会刻意让她天天听双语儿歌,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却成长得很好。
和照顾妹妹相比,回想起当年照顾老大,真的没有这么从容。第一次为人父母,期盼让孩子有好的发育和成长,我开始接触各种科学育儿知识,希望尽早培养孩子吃喝拉撒睡等各方面的能力。
当有了标杆,如果没有达到,就会开始焦虑。都说母乳对孩子好,当时母乳不足,孩子吃不饱,但我又执拗不让长辈给孩子添加配方奶粉,还做了很多其他努力,最终还是没能达到全母乳喂养。事后想来,科学是科学,但要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此前看到有人用“哭声免疫法”让孩子睡整觉。我也用过同样的方法,怕孩子产生依赖,不让孩子和大人一起睡,不抱着哄睡。那时推崇的育儿理念是,孩子要从小训练独立、延迟满足。摔倒了也得哭着站起来,不能马上抱。但是后来得知,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
育儿方法的对错真的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有了二宝后,回想当时的一些做法,就是“用力过猛”。怕错过什么好的方法,结果适得其反。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辅食喂养问题,老大在能吃辅食后,为满足营养均衡,每日挖空心思去做。现在看来,精细喂养带来的问题是,挑食、咀嚼能力差。再看二宝,在辅食上我没有花太多心思,没有过度强调精细喂养,反而不挑食,也吃得好。科学育儿应该是一个参考,而不是一个标准,大可不必被“科学育儿”所裹挟。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