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摘

窝里横:原生家庭问题“后遗症”

俗语“窝里横”形容了这么一类人:在外人面前,他们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在家人面前,却克制不住地挑刺。时间长了,他们在外面吃了不少小亏,家里的小矛盾也连续不断。

欧女士就有这样的烦恼。她总担心四岁的孩子可能有问题,每天都在纠正孩子的“小毛病”。最近,孩子性格突然变腼腆了,见人不爱打招呼,欧女士将此归咎于丈夫对孩子的陪伴不够。丈夫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欧女士都在挑刺,从不肯定自己;不管孩子怎么表现,欧女士也从不肯定孩子。

与此同时,在外人面前,欧女士则总是无意识地讨好别人,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家里请的阿姨做事不认真,她不好意思直接指出,装作很满意,等丈夫回家后跟其抱怨,让丈夫去批评阿姨。孩子的兴趣班退费,她明知道老师多扣了钱却装作无所谓,回家让丈夫去投诉机构……欧女士自己也知道这种讨好毫无必要,但就是害怕冲突,似乎自己的挑剔和不满只敢在家人面前表达,而在外人面前只能压抑。为此,欧女士也常常自责,觉得自己活得太怂,只敢“窝里横”,在外太胆小怯懦了,但就是难以改变。

欧女士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向内指责、向外讨好”型人格特点。其形成需要向原生家庭寻找答案。

在欧女士的记忆中,自己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在指责。妈妈总骂爸爸没出息,说不该嫁给他。每次只要欧女士犯了错,她就会一直数落。爸爸从旁劝解两句,妈妈就会转而数落爸爸,说“养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女”,生个孩子也像他一样没出息。有了家庭以后,欧女士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和妈妈很像,也总挑剔丈夫和孩子,对外人却忍不住讨好。

欧女士的“向内指责、向外讨好”的人格特点是在其“指责型”家庭氛围中形成的。“指责型”原生家庭氛围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指责、打击、否定或嘲讽为主,缺乏认可和鼓励。在“指责型”原生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性格压抑敏感,容易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他们因长期自我压抑,心理压力大,往往焦虑水平很高。由于在家庭中常年被指责,很容易内化这些“攻击”而形成“自我指责”的模式——总关注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并以此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攻击。

走出这种困境,最直接的办法是把关注负面角度的习惯逆转过来。你可以为每天的生活做一个“积极复盘”——把做得好的事情或者每件事情中做得好的部分一项一项都记录下来,把周围人的优点和好处也记录下来,作为呈现给自己的“证据”,并基于这些积极内容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

记住,在“复盘”的时候,只能关注那些你做得好的地方,而非那些你做得不好的地方或不满意的地方。当你察觉到自己又被“负面关注”的惯性所绑架,又开始写不好的方面了,没关系,用笔把它们划掉,在旁边重新写你做得好的地方。多多练习,你就会逆转负面关注的心理惯性,你的自信心以及安全感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22-05-20 1 1 济源日报 c_83339.html 1 窝里横:原生家庭问题“后遗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