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地古道是从克井镇交地村到山西省阳城县的一条步行道,蜿蜒于太行山岭,明清时期是豫晋两省重要的商旅通道之一,全长约70公里。昔日,阳城人挑着铁锅、陶瓮下山,济源人背着粗布、小麦上山,以货易货,物资互补,晋豫两地百姓世世代代反复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直至20世纪90年代济阳(济源至阳城)公路修通后,古道才逐渐废弃。
假日,阳光明媚,我们一行11人,分乘三辆车,自驾前往交地古道入口处的济阳公路三号隧道。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在隧道旁开辟了一条上山的小道。沿着树丛中这条又陡又险的小道,便可迂回到残留的古道上。
春天是交地古道一年最美的季节。黄灿灿的连翘花开得漫山遍野,山桃花虽已凋谢,少许的残花挂在树梢,依旧那么美丽,时而引来蝶飞蜂舞。古道两旁的黄栌已长岀了绿叶,小草、山韭菜也都冒岀了地面,阳光透过绿林打在青石板路上,古道的静美在光影之间尽情流露。
攀爬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叫七里拐的地方。因这里有几个连续“Z”形弯道,又距起点交地村七里,古被称为七里拐。此处青石平卧,错落有致,而且视野开阔。回首远望,只见山峰逶迤,白云缭绕,花开漫山,春意盎然。放眼山下,田间绿荫成方,道路纵横交错,厂房农舍尽收眼底,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顷刻间,心中所有积虑和乏意荡然无存。
在此稍作休息继续北上,没走多远,我们就到了传说中的仙人桥。说是桥,实际上是填垒于山鞍部的一段路,路的东西两侧是万丈深渊。立足桥上往两边看,让人心惊肉跳,透心凉。桥面南北走向,中间窄,两端略宽,长十几米,最宽处也不过两米有余。这里距交地口几百米之遥,仍属两省交界区域。传说仙人桥上旧时曾盗匪四起,命案频发而不得破解,两侧深渊下不知有多少莫名之躯。
过了仙人桥再往上走,古道上有几处被去年的特大山洪冲毁,多处改道,给我们的行进制造了不少麻烦。越往上行,坡度越陡,道路也越来越窄。又经过一段艰难攀爬,我们终于来到了交地口。这里,南边属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北边属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冶镇所辖,可谓一脚踏两省。这是一处关隘,古时为两省出入门户。原用青石拱起的门楼,可谓坚不可摧。只是年代久远,门楼的西半部已倒塌,东侧也不完整。紧挨石拱门楼,有一座窑洞式石房,如今只剩下一段石墙,壁立如削。原本石质的山体,到这里戛然而止,好像一条山地分界线一样。往北,一马平川,四五十亩的肥沃沙土地里,小麦长势喜人,山风微拂,绿波荡漾。因是山西地境,考虑到防疫,即使美景再诱人,大家也未敢越雷池半步。
山高处,天很蓝,气很透,风很凉。未敢多停,我们从废弃残缺的石拱门楼右拐,走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交地古道至济阳路七号隧道),沿着山梁一路向东。只见山峦起伏,气象万千,仿佛跨越了时空一般,一个梦幻且久远的世界呈现在眼前。花香鸟语,从茂密的树林中传来,让大家忘记了疲惫,心情格外舒畅开朗。
11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一处开阔地。这是天然形成的一块四方平整石台,如同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完美餐桌,石台四周还有几块石凳。大家决定在此用餐。自带的食物,摆满了石桌。谈笑风生间,已是酒足饭饱。稍作休整,即刻返程。
顺着步道往前走,很容易就翻过一座山头,之后,下山的路就不好走了。坡陡路峭,碎石增多,稍不注意就会摔倒,所幸每个人都有备而来拿了拐杖,不然的话真是寸步难行,真正考验体能和耐力。我们拄着拐杖,腿还不停地颤抖。危险处,须拽着山道边的树枝,或屁股着地滑着下去。其间,我不断提醒大家,不要着急,脚步要稳。就这样,相互搀扶鼓励着,我们不疾不徐,小心翼翼地走着、歇着,走着、歇着。
下午3点,历尽艰辛转过最后一道山梁,前方豁然开朗,七号隧道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总算见到胜利的曙光啦。回过头来,遥望一步一步走下来的高山险峰,竟然有几分恍惚之感,真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啊。
漫步古道,赏春日景色之余,更能感悟古道的韵美和先民的不易。驻足于此,感慨良多。有些路,只有自己走过,才能真正懂得付岀的艰辛。付出,就不要后悔,失去,也不要遗憾。只有上山脚踏实地,下山谨慎用心,才能一览人生的风景。
古道旧,山河新。交地古道仍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记忆里,虽然它已失去往日的风釆,仍有不少人来此寻幽探古。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健康体魄的追求,在这条千年古道上得到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