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香蕉
济源市克井工业系统职工子弟学校,1981年筹建,1983年竣工,同年9月开学。厂长看我能写会画,就推荐我进校当教师。
1983年冬季,我与一名姓李的教师,按照校长写下的清单,到郑州市购置物理和化学教学实验器材。
来到郑州的第二天中午,我和李老师正在街上走,突然发现路边有个卖水果的小摊子。李老师唤我停下,来到水果摊前。卖水果的是一个中年妇女。
“买两个香蕉。”李老师向中年妇女说道。
什么是香蕉?香蕉是什么?当时穷酸的我已30岁了,之前为了买书去过洛阳市,去过焦作市和新乡市,还几次去过郑州市。由于当时工资低家里穷,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到达目的地直奔新华书店,选好书买好书随即返回,顶多在市里吃碗稀面条,从不敢奢侈遛逛,从没留意过水果摊,不知道香蕉长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香蕉是什么味道。
中年妇女递给李老师两个香蕉,由于我当时处在惊诧之中,没留意李老师付了多少钱。李老师扭过身递给我一个香蕉:“刘老师,吃一个香蕉。”我从他手里接过那根黄黄弯弯的香蕉,顿时愣了。这就是香蕉,怎么吃呢?我捧着香蕉直直地盯着李老师,看他怎么吃。李老师见我拿着香蕉发愣,就笑着催我:“吃呀!”我微微一笑:“您先吃。”李老师不知道我没吃过香蕉,不会吃。
李老师左手拿着香蕉,用右手大拇指甲抠开香蕉皮,然后一缕一缕地将香蕉皮往下扯,最后用嘴咬着从上往下吃。我看着李老师吃下半根香蕉,就学着他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用右手大拇指甲抠开皮、撕下皮,一点一点咬着吃。呵,挺好吃的,软软面面的,香香甜甜的。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香蕉,第一次吃香蕉。从那天开始,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叫香蕉的水果,剥了皮可以吃,味道很美的。
1984年秋天,我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探亲。此地盛产香蕉,这里一大片,那里一大块,到处都是香蕉地,每棵香蕉树上都挂着一大嘟噜一大嘟噜的香蕉,有青绿的,有微黄的。感谢李老师让我第一次在郑州吃了那个香蕉,要不,我还真不知道这东西叫香蕉,剥了皮很好吃。
西双版纳盛产香蕉,很多很便宜。有了第一次吃香蕉的经历和体验,我一次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地吃,吃得很美,吃得很过瘾。
肌肉记忆
50年前,我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木匠铁匠泥水匠,样样都能干,并且喜欢画画,更喜欢板胡二胡笛子口琴和吹箫。尤其是凤凰琴,那弹得可算一流,右手拨弦节奏轻重急缓,左手灵活跳跃按键,可谓熟练之极,甚至还可闭眼弹奏。听者观者捧场喝彩叫好,我真是心花怒放。
几十年过去,人老珠黄,退休了,闲暇时又端起珍藏多年的凤凰琴弹奏,思来想去,原来极其熟练的几十首曲子,一首也记不完整了。可真正坐下来弹奏时,却右手和左手自觉配合,虽然没有原来弹奏得那么熟练动听,但是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曲子,还能完整弹出来。脑子里一首曲子也记不完整,双手还可完整弹奏,如此奇妙,什么原因呢?人们说,这叫肌肉记忆,大脑不记谱子了,双手却还记得。
说起肌肉记忆,许多读书人有一种感觉,说是读了那么多书,真正记在心里的却少得可怜。我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过去也有这种感觉,读得不少,记得不多,近年来却突然觉得读书也有肌肉记忆。
我们读书,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首先要用手翻书页,用手滑屏。我还有个习惯,读纸质书时,遇到好的精彩的句段,一是喜欢拉拉画画,二是喜欢摘抄。读网文时,喜欢复制粘贴收藏,然后再把复制粘贴收藏的抄在专用的本子上,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动手多了,就形成了肌肉记忆。
我爱上写作几十年,近来每每动手写作时,突然有个奇妙的发现,不管用笔写还是直接敲键盘,构思好之后,就那么随意地写着敲着,只注意自己定好的大体架构和立意,根本就没有挖空心思去想那么多警句佳段,可就那么轻松自然地写着敲着时,手下不知怎么突然会跳出在脑子里根本就没安排的字词句段,甚至有些较经典的词语,平时好像大脑里根本就没有有意记忆,完全是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顺手来到了纸上或电脑显示屏上。
如果说弹琴时下意识跳出的谱子,那叫肌肉记忆的话,那么我在写作时下意识得到的词语也是肌肉记忆了。由此,我进一步、并真切地感到,书读得多了,真的没有白读。只要你是静下心来认真在阅读,并且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时间久了,凡在说话和写作时,那些有用的、该用的,不用再刻意去翻书翻本查找,都会下意识地、自觉地说出来、写出来。
一个人身上的各个器官,都是相辅相通的。读书吧,学习吧,实践证明,只要重复得多了,就会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待你需用时,不必刻意苦思,它们就能鲜活地来到自己需要的地方。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