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占断春光是桃花

钱续坤

每到阳春三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便会出现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醉人景象。面对红萼锦簇、春光明媚,古代的诗人们禁不住会诗兴大发,并为此写下了许多吟咏桃花的诗作。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召南》)的句子;但在我国诗坛上最早出现整首吟咏桃花的诗,要数南朝梁代诗人沈约的《咏桃诗》,诗人用“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之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桃花在春风中开放、在春风中飘落,红花灼灼、光艳含日的美丽图景。

不过,在以后无以数计吟咏桃花的诗作之中,大多数是将其作为美的象征的。如唐代崔护的《游城南》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不仅记述了一位少女艳若桃花凝眸含笑的倩影,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告诉人们一种人生体验:在不经意间,会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当人们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世人从此便用“人面桃花”来比喻娇美的少女。宋代诗人邵雍《二色桃》诗中“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国倾城艳不同”两句,也用工整的语言,借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了红白两色桃花的艳丽。即使是桃叶、桃根,古人也用以比喻美人,作为侍姬、歌女的代称。唐代刘禹锡《堤上行》中“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及元代张可久【越调】《寨儿个》中“怪桃根翠袖罗裙,伴梅花檀板金樽”中的“桃叶”“桃根”,即指于此。

以桃及桃花比喻美的德行、美的事物和美的理想的诗文,古来亦多处可得。唐代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中“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两句,用“桃李”喻令公所培养的优秀人才。唐代刘禹锡“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及明代李东阳“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中的“桃李”,亦为此意;现当代,更是以“桃李满天下”来赞誉教师辛勤耕耘的美德。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即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至理名言,歌颂守边将军李广忠诚笃实,虽不善言辞但深得人心的高尚情操。“蕙兰有恨枝犹绿,桃李无言花自红”(五代十国冯延巳《舞春风》),以无言的桃花表达了自己忍小辱以成大业的情怀。宋朝黄庭坚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抒发了挚友间的深厚感情。另外,唐代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南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唐代王维《桃源行》:“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等诗句,皆通过寻访桃源,表现了中华民族对理想境界生生不息的追求。

由于桃花的形象特征极为丰富,诗人往往抓住个别特征以抒发自己特定的情感,故在古来出现大量爱桃颂桃诗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讽桃贬桃之作。如唐代刘禹锡《杨柳枝词》云:“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即以桃花易逝的特点,讽刺在政治舞台上如匆匆过客的势利小人。李商隐则借桃花痛斥忘恩负义之徒:“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嘲桃》)明代的丰坊也借桃花怒批轻狂无赖之辈:“开时不记春有情,落时偏道风声恶。东风吹树无日休,自是桃花太轻薄。”

2022-04-20 钱续坤 1 1 济源日报 c_82201.html 1 占断春光是桃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