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品味”卢仝

□孔四新

卢仝(公元约795年~公元835年),唐代诗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武山,也就是现在的思礼镇,一生好茶善茶,有“茶痴”之称,被尊为“茶仙”,与“茶圣”陆羽并称于世。卢仝所作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被后世称为《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千百年来为华夏茶人传颂,堪称绝唱。尤其在东亚特别是日本,卢仝煎茶艺由高僧高游外传到日本后被大力推崇,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煎茶道。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所作、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卢仝烹茶图》,展示了卢仝室内拥书而坐,女婢赤脚执扇烹茶,长须仆人肩壶汲泉的生动画面。

阳羡,今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的古茶区和唐宋时期的贡茶产地。公元8世纪日本奈良时代,阳羡茶远销东瀛,被视作珍品。这里青山逶迤,绿带萦绕,茶竹共生,百里茶区清香四溢,被誉为“茶的绿洲”。卢仝“七碗茶歌”中“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千古绝唱,“捧红”了阳羡茶。之后,宜兴人由饮茶开发茶器、推崇紫砂壶,使紫砂壶在明清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宜兴茶人以此为傲。

卢仝的煎茶道及其中国茶文化第一人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曾经被后人遗忘。随着当代中国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卢仝对中国茶文化、世界茶文化的历史性贡献为世人重新认识。卢仝“七碗茶歌”被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得到了广泛传播,《北欧华人报》、北欧华人网曾多次刊文专题介绍茶仙卢仝及其煎茶道。2011年,卢仝煎茶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茶仙”卢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源市召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欣然挥毫写下了“卢仝煎茶道”五个字。

“好茶在中国,品茶到济源”。卢仝是济源的,是河南的,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

2022-04-19 □孔四新 1 1 济源日报 c_82156.html 1 “品味”卢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