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关中大地之上的我,看到“塬上”这个字眼时,便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塬,不仅是作者笔下的豫西地区的一种地形特征,更是关中大地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貌。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讲的话,塬只是自然赋予大地的一种地势形态,与山川丘陵别无二致,但当你走进王剑冰的笔墨文字里去探索时,会发现在塬这种地貌特征的背后,蕴含着一方水土之上的所有人内心深处无法忘却或者割舍的生命归属。
在我的印象里,自己小时候所居住的那个渭北小村庄里,也曾有过作者笔下的地坑院。那三三两两的地坑院,只是村庄中偶然可见的几处宅院,远没有陕州地区那样成片连接在一起的雄伟气势。我们将地坑院之上的地方,称为“崖背”,而非“塬上”。在陕西人对于塬的认知里,只有突出于平原之上的大片广袤土台,方可称之为“塬”。譬如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就是一处西安近郊的大片地,一眼望不到尽头,让人可以极尽想象之能事。
陕州的塬上与地坑院,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了一幅奇异的色彩。这样的屋舍庭院,不仅仅冬暖夏凉,而且对莅临的访客而言,只闻人语声,不见人踪影,想来是极其美妙的居住之所了。
无论房舍与庭院的模样究竟会以何种形式呈现,毫无疑问的是,它最终会无可避免地见证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同时,也是这片土地上每个人无法绕开的生命归属。远方即使有千万种诱惑让人迷离,但故乡始终是内心深处的寄托与守望。每一个归来的身影,都向着生命的归属,一步一步地靠近。
《塬上》及其姊妹篇《塬上·春日》,虽分为两个篇章,但贯穿始终的,是在时代洪流涌动下,这处位于黄河岸边的陕州地坑院的前世今生。每一个平凡而鲜活的面孔背后,都有其不平凡的一面。历史的书写与叙述,大致就是以这种看似粗犷,实则细腻的人物与地点,以及故事的脉络完整地钩织在一起,成为那一幅幅已经逝去的时代画卷的重要佐证。
这一片土塬上,有无数棵刻画了年轮斑驳的树木。它们与遍布塬上的地坑院,行走于塬上的男女老少,以及偶尔可以闻见声响的犬只牛羊,共同谱写出关于陕州的地理人文,让读者可以跟随这些透射出浓郁墨香的文字,去探寻一个生动而活泼的五彩世界。
塬上的人,依然秉持千百年来的人文传承。翠翠与赵林在塬上举行的那场婚礼,不仅讨得了老人家的欢心,更让短暂停留于此的作者,得以通过这场普通人的婚礼,敏锐地察觉出塬上人的精神图腾或许由许多因素构成。但毋庸置疑的是,地坑院是所有塬上人无法忘却与割舍的心灵栖息地。翠翠如此,翠翠的婆婆亦是如此。
通过她们两个二十岁的年龄跨度,我们能够捕捉到这群生活于塬上的人,究竟是如何在岁月更替的过程中,将历史的接力棒,不断地转送与交接的。淳朴善良、与世无争的叙事背后,是老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难以抗拒,更是年轻人对于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无尽追求。观念的摩擦,必将会碰撞出更加耀眼的火花。纵使从当下的生活状态来看,这种摩擦与碰撞,还处于刚刚萌芽的态势,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往城市,如同全国其他村庄一样的老龄化人口构成,却依然是避之不及的话题。
作者在这本书中,除了描写陕州《塬上》这一辑,还有描述早年生活的《旷野》,描写少年故乡生活经历的《地气》,以及他用《缘流》对江南之地周庄的情感表露,和对于闽南之地泉州见闻追述的《相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这四个小辑的佐证与陪衬,才使得通过《塬上》想要表达的情感,变得立体而饱满。城市与乡村,故乡与远方,隐约有一条可以通达的脉络。
无论是位于华北平原之上的故乡,还是江南水乡的周庄,抑或充斥着大量中原移民先祖的泉州,我都一一到访过。所不同的是,对于它们的理解与认知,远不如作者这般深刻。
几次的唐山之行,我感觉自己最大的收获,便是有机会亲临大地震博物馆,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双重叙述,切身体会到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弱小与无助。特别是当我站立于大地震博物馆那面密密麻麻的人名墙前,心痛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竟无语凝噎。至于周庄,我仅去过一次,匆匆而过的步履背后,并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这座久负盛名的水乡中,究竟有怎样的风物与过往。说起闽南大地,泉州是无法绕开的所在。只是,那时的我,只是跟随着食物的味道在奔走,忽略了历史与人文的潜在之美。
可以说,是作者王剑冰的这本《塬上》的散文集,让我有机会再一次踏上去往唐山、周庄和泉州的旅程,在文字的背面悄然打开所有的记忆与过往。这几处的山水风物,借助于作者惟妙惟肖的文字描述,陡然间变得立体了,具象了。
我与作者,算得上是未曾谋面的朋友。从2018年关注他的微信号开始,到两三年前自己的作品入选他主编的《2019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之前,几无交集。直到2020年秋天,才终于得偿所愿,与他成为了社交软件上的好友。
这本《塬上》,算起来是我读到作者的第二本书。在这之前,我曾拜读过他的《绝版的周庄》。在本书中第四辑的《缘流》里,作者用了一个小辑书写了自己在周庄的见闻。通过这些描述,可见这处江南水乡,或是已经成为作者精神和灵魂的期许之地了。它与《旷野》《地气》等小辑子一起,共同为《塬上》的塑造“添砖加瓦”,使得原本略显空旷的塬,陡然间变得葳蕤和苍翠了许多,一副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模样。
当下,在城市化的进程背后,这些长久留存于人们心中的记忆,以及生活的记忆,究竟是否会在浪潮中陷落,或者消失?真没人说得上来。或许,这是一个无法确定的副词。就如明天与未来一样,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走进《塬上》,去找寻留存于记忆深处的那些影像,那些人,那些事,还有那些过往。让自己匆忙的步履,再缓慢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