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摘

社交恐惧是一种病

在网络上,很多年轻人拿“社恐”自我调侃,其实,“社恐”是一种精神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或称社交恐惧症)的基本特征是对社交情境的显著或强烈的害怕或焦虑。

这些患者饱受焦虑和恐惧的折磨,不少人还会出现共病的抑郁症、强迫症等等,严重影响社交、教育和就业。

社恐患者不在少数

“正常人可能都很难应付过年期间的应酬,更何况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呢?”生活中,31岁的小田(化名)总是保持沉默,人一多就想躲在角落里,试图隐藏自己在“那种场合”说不出话、浑身发抖甚至出汗的症状。

“不敢出入任何大型场合,最恐惧的就是在一个大型的陌生环境遇到熟人,会完全不知所措,大脑一片空白。”小田在浙江宁波工作,这个沿海城市约有940万人口,到了节假日,天一阁、老外滩、东钱湖等地总是很热闹,但这些都与他无关,最让他感到安心的还是一个人在家刷手机。

小田用“混日子”“没什么意思”总结自己的生活状态,“感觉就是过一天算一天”。他也曾试图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但昂贵的治疗费用和定期的复诊让他很快放弃。

像小田这样被社交焦虑所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就连很多明星都称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百度贴吧“社交恐惧症”有14.3万用户关注,发帖数超500万,而在豆瓣、知乎等社区网络平台,“社恐”也是一个热度颇高的话题。

和所谓的内向、羞涩、不爱说话不同,社恐患者在社交情境下害怕自己被给予负面评价,会表现出脸红、发抖、流汗、结巴或呆滞等焦虑症状,而且这种害怕和焦虑不是偶尔发生,而是随着不同的社交情境有不同程度的预期焦虑和惊恐发作。从性别来讲,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从年龄来看,中位起病年龄约为13岁,75%的个体起病于8岁至15岁之间。

“社恐症在青少年后期和成年早期还是比较多见的,因为初高中到大学的阶段,正是他们社交需求逐渐增加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期应付社交有困难,这种焦虑情绪就会比较明显,可能寻求外界的帮助。”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侯彩兰说。

尽管相对罕见,成年人也有可能罹患社恐症,比如经历了一次应激性或者羞辱性的事件,其中老年人的社交焦虑还可能因为身体器官的失能和自知力下降等原因难以察觉。

发病有迹可循

在小田心里,他的社恐症也是有迹可循的。

“我六七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从那以后亲生父亲再也没有联系过我,读小学的时候跟着我妈和她后来找的男人一起生活,后爸也从来没有正眼瞧过我,初中以后我就被留在老家,亲人总是训我、打我。”小田说。

除家庭原因外,校园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越来越畏惧跟人交往。“被学校里的小混混欺负,当众出丑,我不敢反抗;和朋友相处,被开玩笑开得很过分,也不知如何反驳,久而久之就很自卑。”从小在缺爱的环境里长大,小田自嘲自己“玻璃心”,别人说一点不好的话就会很生气。

小田现在少有的快乐源泉之一就是拍照发在网络平台,“我其实自学摄影拍照就是为了给别人看,让别人夸我,很希望别人觉得我拍得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曾表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人们容易忽视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

需要积极治疗

国内外研究均显示,社恐症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自发缓解的可能性不大,一旦确诊就需要积极治疗。

对医生来讲,社恐症虽然棘手,但在临床上还是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可参照,有专业的量表和评分去评估严重程度,也有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去缓解症状。

“目前来说,社恐症还没有专门的特效药面世,但还是有治疗方法的,就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侯彩兰告诉记者。

常见药物治疗包括一些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等。心理治疗用得比较多的是针对特定场所或者针对特定情况进行的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或者暴露冲击疗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患者能面对这些场景而非回避。

也有研究表明,将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结合起来,能显著改善社恐症患者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焦虑、担忧和恐惧等症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认可。

“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样,社恐症也存在治疗依从性不高的可能性。”侯彩兰观察发现,行为疗法让患者可能暴露在让他们感到并不舒适自在的场所,产生了抵触情绪,也有患者担忧疗效显现慢和治疗周期长等问题,慢慢就不愿意来医院复诊。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北京安定医院儿科病房,由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增长迅速,要想住院接受治疗,患者至少要等上一年,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家长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导致治疗延迟。

疫情期间,很多人只能居家办公,线下的社交活动被语音连线、虚拟会议等取代,一些事情悄悄发生了变化。

“一部分社恐患者更愿意来医院就诊了。”侯彩兰说,疫情期间大家减少外出,外出时人人都戴口罩,社恐患者反而感觉“更有安全感”,给了他们一个更便捷的出行和就医环境。

从事心理卫生工作多年,侯彩兰对此并不是全然的欣喜。她认为,短期来说,社恐患者的独处时间增加,减少社交带来的压力,但是当患者长期独处,得不到一些外部的刺激或者训练,可能还会加重症状。

“很多受访者治疗都半途而废了,完整治疗的是少数,因为一方面是家长们都忙着挣钱,没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上医院,另一方面孩子又要忙学习,就只能这样熬着。”侯彩兰说。 (来源:《南方周末》)

2022-04-12 1 1 济源日报 c_81877.html 1 社交恐惧是一种病 /enpproperty-->